从那以后,他开始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而纯粹,每天都能享受到食物的美味和睡眠的舒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宁静,烦恼也渐渐减少了。
最终,他明白了马祖禅师所说的“饥来吃饭,困来眠”的真正含义——放下执念,顺应自然,享受当下。无论遇到什么,请坚持对自己笑一笑。
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这个人很奇怪说:“别的人也是这样做的,难道他们跟你同样用功吗?”
马祖回答:“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又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我们是不一样的。”
王阳明曾用这个典故做了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理解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活在当下,专注于眼前的事物,不要胡思乱想。
心流只在当下就好,问心无愧就好。
心理学家曾证明,一个人若专注于某件事,那么他的身心就处在一种极其和谐的安稳当中,并且极容易引发出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如今这个时代信息爆炸,被乱七八糟的网络信息所诱惑,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王阳明竟然用一种出奇的办法“破除我执”。
相传当年王阳明在龙场时,打造了一个石棺。就因为他觉得自己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自我,放下生死。
于是他发了誓,就当自己已经离世了,便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当苏轼面对人生中的重大变故时,愁绪难解,他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与自然相融合。
王阳明曾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经给他的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古之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琦、范仲淹,此五子者,名臣贤相也,生为名臣,没为明神,庙食百世,名垂千古矣。然其平生心事,在于济人利物,其致君泽民之道,在于行其所学而已。”这段话中的意思是说,这些人都是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之后,选择了淡泊名利。他们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上,而不是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这种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