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米涅式步枪,图温南步枪在装弹时需要多敲两下,导致填装速度略慢一些,不过差距微乎其微。
而且除了研发难度之外,目前的工艺水平和后勤能力也更适合图温南步枪——米涅弹的不规则形状需要非常高的加工精度,所以只能在后方的工厂里进行生产,而后再运往前线。这无疑会增加后勤压力。
而图温南的铅柱弹交给前线士兵就能融铸——目前的燧发枪弹就是用这种模式制造的,所以军队的后勤物资里只会有火药,而根本没有弹丸这一项。
至于远期目标,约瑟夫甚至想直接跳过米涅式线膛枪。
他瞥了眼墙上那支弗格森1776式后装线膛枪。
这支枪虽然在英国遭到了广泛的嘲笑,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都未曾受到过重视,但他很清楚,那才是步枪未来的发展方向!
弗格森1776的创意十足,是从枪管后面填装弹药的,再用一个竖起来的铁块闭合枪膛。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实战的后装步枪。
这种枪的射速达到了恐怖的每分钟6发。相比起来,目前最优秀的燧发枪射手也只能达到每分钟4发,一般的士兵能打3发就算合格。
并且后装枪最大的优势还不在于射速,而是可以趴着射击。
前装枪必须把枪立起来,才能向枪管里填装弹药,所以抢手只能一直站着。
而后装枪趴着就能完成这一过程。
可以想见,在两军对垒时,一边是站得笔直,另一边则是卧倒射击,前者绝对会遭到屠杀。
实际上,弗格森1776步枪在美国独立战争时就列装过英军,并且弗格森本人指挥的美国猎兵连在战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最后他本人战死在北美,这种枪也就跟着寂寂无声了。
当然,这枪未能受到重视的核心原因是技术因素——糟糕的竖栓设计,以及粗糙的加工水平,令它的枪膛漏气情况严重。弗格森死后,也就没人继续改进它了。
直到1819年,美国人霍尔才研制出第一支比较可靠的后装枪,不过仍是采用燧石击发方式,导致实用性并不太高。
1841年,普鲁士人德莱赛发明了火帽击发的后装线膛枪,并帮助奥地利在一周之内赢得了普丹战争的胜利,终于为后装枪正名。
从此之后,前膛枪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后装枪开始统治战场。
约瑟夫的计划是,先用图温南步枪在法国催生出成熟的线膛枪生产体系,而后让老爹慢慢研发后装枪。
只要研制成功,等装备部队之后,一万法军吊打五万欧洲任何军队绝不是梦!
而且,他很清楚后装枪的技术发展方向——
旋转式枪栓,高强度击针,纸壳定装弹,再加上法军已经大量装备的火帽击发,根本不用绕弯路——历史上几十年的研发过程,在“法兰西第一工匠”的主持下,很可能只用十年,甚至更短就能制造出来!
那边,路易十六的助手艾默里克拿着十几枚刚刚浇筑完成的圆柱形枪弹,走了过来。
路易十六接过枪弹,立刻兴冲冲地背上新鲜出炉的线膛枪,拉着儿子朝凡尔赛宫旁边的皇家军械厂赶去。
皇家军械厂的靶场上,约瑟夫将弹药装入奥古斯特1790,用铁制通条用力捣了几下,拉开枪机,塞上一个铜火帽,便完成了装填。耗时和普通的燧发枪几乎没多大区别。
在固定木架上测试了几次,感觉没有炸膛风险之后,路易十六便不顾侍卫们的劝阻,亲自抄起了新枪,眯眼瞄向远处的木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