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改变粮食结构(1 / 2)

大唐逆行者 红迭 1556 字 3个月前

穷人乍富,说的就是李代。

事情还没怎么地呢,支票倒先开上了。

李代的行为,显得非常幼稚可笑。

却让李世民夫妇二人,倍感欣慰。

孩子有孝心,哪怕开的是空头支票,做父母的一样开心。

李代觉得机会难得,趁李世民高兴,把粮食问题,与李世民好好说一说。

“父皇,儿臣有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说?”

李代少有的严肃,让李世民不由得也重视起来。

“朕是你父皇,没什么不能说的。”

李代觉得还是直截了当,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更好。

所以没做任何铺垫,直接说道:

“父皇,我大唐地大物博,可食用的物产不知凡几。”

“儿臣觉得,不应该只盯着田地里的农作物,应该把江河湖海,山林畜牧,都发展起来。”

“这样百姓的吃食,不仅可以丰富,百姓的收入,还可以提高。”

“儿臣觉得利国利民,所以想问问父皇,是否可行?”

李世民凝思片刻,沉声说道:

“皇儿,你有所不知。朝廷为了能多打粮食,一向鼓励农民开荒种粮,三年免赋。”

“尽管如此,粮食依旧不够食用,百姓不得温饱。朕岂敢让农民离开土地,跑去河里,只顾抓鱼呢!”

李代讶异道:

“儿臣没让农民离开土地啊?”

李世民笑了。

“你是没说,但农民一定会离开土地。个中缘由,你仔细想想?”

李代摇了摇头:“儿臣的意思是,农民在农闲时,可以搞些副业赚钱,没让他们不种地啊?”

李世民哈哈大笑:“副业轻轻松松,赚的钱比种地还多,换了你,你还会回去种地吗?”

李代有些丧气,“就不能找个平衡点,让农民既会去种地,又能搞点副业赚钱吗?”

李代是真心觉得农民辛苦,想让百姓活的好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比没有强。

李世民觉得李代的话,很有道理,可平衡点怎么找,却没有一点头绪。

问题是李代提出来的,不知道李代,有没有好的想法。

“皇儿,如果此事由你来做,你打算怎么办?”

李世民的眼里,满是期盼,他一直想要治下百姓,吃饱穿暖,开创大唐盛世。

所以对能够解决百姓温饱的建议,都格外重视。

“儿臣觉得,有条件的小山林,不缺虫草,可以散养一些家禽,水源丰盛之地,不仅可养家禽,还可养鱼虾。”

李代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产量增加或许不易,但可以增加品种啊!

“父皇,我大唐人杰地灵,一定还有好多,未被发掘的物种。假若对其统计整理,不仅可以找到许多食物,说不定同一块田,可以有两季收获。”

李代说这话的时候,跟打了鸡血似的,分外激动。

李世民听得,也激动万分。

“那要如何统计整理呢?”

李世民这是逮见不要钱的了,可着劲儿地追问李代。

“各州各县,一定有喜欢四处游历,猎奇猎鲜之人。父皇只需要将他们找来,定有解决之道。”

“不错!”李世民太高兴了,李代这个提议,是现有条件下,成本最低的。

“皇儿,你可知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谁不知道。后世堪称陆地神仙的人物。

李代的眼里满是星星,闪闪发光。

“药王孙思邈,他就是皇儿口中,喜欢猎奇猎鲜之人。为父这就下旨,召药王入宫。”

“父皇,一人智穷,二人计短,众人拾柴火焰高。儿臣建议父皇,招天下擅此道者,共研此事。短则一年,长则三年,必可成书。”

古人讲求着书立说,流芳百世。

书的诱惑,对古人来说,不是一般的大。

李世民收集算学着作,也是想整理成书,流传千古。

现在,李代又给李世民一个,着书立传的契机,李世民岂有拒绝的道理。

当即下旨,召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进宫面圣。

李代功成身退,他可不想再被人追着,问个不停。

李代离开后,李世民逐渐冷静下来。

仔细回味李代的言语,笑着对长孙皇后说道:

“小妹,你觉得李代的才学咋样?”

长孙皇后笑着回答:“似乎比初次见时,文雅多了。”

李世民笑了笑。

何止文雅,臭小子吐出的词,老子都没听过。

也不知道,臭小子跟谁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