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宣慰使(2 / 2)

大唐逆行者 红迭 1362 字 3个月前

李世民本身就得位不正,再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

不说是如坐针毡吧,也是犹如火烤。

日日不得安生。

如果,此次赈灾能做得完美。

不仅可以抵消掉不少质疑。

还可以在民间,树立起仁君的大旗。

一举两得。

这让李世民,不得不认真思考起,选谁做宣慰使的问题来。

朝堂之上。

长孙无忌短短几句话,就将话题引爆。

嗡嗡低语之声,不绝于耳。

古人做人做事,有一条标准,都非常重视。

那就是名垂千古。

至于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

都有人选择。

路不同,但结果一样,就有人走。

此案如果作为大唐范例的话,那主持此事的人,就有机会能名垂千古。

最起码,能流芳大唐。

渴望的眼神,四处巡视。

几乎每一个人,激动之情皆溢于言表。

李世民很满意朝臣们现在的反应。

更为长孙无忌的阳谋,点了个大大的赞。

一帮子老货。

老阴货长孙无忌的大饼,才刚画了一半,就如此激动。

真真不知所谓。

整个朝堂,还能稳如泰山的,只剩下寥寥数人。

英国公李绩和卢国公程咬金,便是其中之一。

李世民对二人没有反应的样子,很不满。

这俩老货,总是和别人不一样。

一点意思也没有。

“辅机,那你觉得,选何人为赈灾宣慰正使合适?”

长孙无忌请捋胡须,另一只手,紧握着袖口说道:

“陛下,如今福王,蜀王,齐王,三位殿下,均已外出历练,而且成绩斐然。”

“臣以为,作为几位王爷的大兄,身为储君的太子殿下,更应该以身作则,有所表现才是。”

“所以,微臣认为,此事当以太子殿下为正。”

又是长孙无忌的几句话,将朝堂引爆。

显德殿里,瞬间便如闹市一般,人声鼎沸,议论纷纷。

李世民深深的看了长孙无忌一眼,没再言语。

大臣们的声音,不时的从下面传来。

有的说,太子殿下,身为一国之储君,不可身陷险地。

有的说,大唐人,大唐魂。

身为一国之储君,更应该亲身慰问,彰显胸怀。

有的说……

李世民听了好久,也没听到有用的言辞。

皆是一些恭维,或是杞人忧天的屁话。

不耐烦的敲打了一下龙案,发出‘啪’的一声闷响。

才将菜市场变回了朝堂。

“有何话,一个一个说,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李世民等了片刻,见无一人发声,不由得酒劲上了龙头。

右手拍打得龙案‘啪啪’作响。

“怎么又都哑巴了?”

“让你们说,你们又都闭口不言,是何道理?”

国子博士,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抬腿走出班列,

向李世民微微躬身,抱拳行礼。

“微臣以为,长孙大人句句在理,所以微臣附议。”

有了太子右庶子孔颖达带头。

支持太子李承乾的大臣们,皆鱼贯出列。

“臣附议。”

“臣附议”

“臣等附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