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真是打的好算盘啊!(2 / 2)

看到曹志强又开始闷头吃饭,曹丽丽再次悄悄在桌子底下踢了旁边的项东方一脚。

但这一次,曹丽丽只是踢人,却没有再扭头给对方使眼色了。

再次感受到曹丽丽的桌下脚,项东方脸一红,难得有些局促的问:“那个,曹社长?”

“嗯。”曹志强停下刀叉抬起头,一脸平静的看着项东方,微微一笑,“说了多少次,大家自己人,不用那么客气,直接叫我小曹就行。”

“那怎么好意思。”项东方干笑了下。

“那就叫志强。”曹志强笑了笑,“亲切。”

“这个……”项东方咬了咬嘴唇,然后笑道,“好吧,志强……同志。”

“去了同志!”

“是,志强。”

“这就对了嘛。”曹志强这才笑了笑,“什么事啊,项老师?”

“嗯,也没什么。”项东方咬了咬嘴唇,“就是,就是……”

“大家自己人。”曹志强干脆放下刀叉,“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我不喜欢猜来猜去。”

项东方做了个深呼吸,这才道:“是这样,我就是想问,你们单位,有没有适合我的工作啊?”

“哦?”曹志强略一皱眉,“适合你的工作?项老师,你什么意思?莫非,你是想来我们单位工作?”

“是的。”项东方点点头,面色开始严肃,说话也开始顺畅起来。

“是这样的,您应该知道,我目前正在读研究生,不过呢,再有一年左右,我就该研究生毕业了。

一旦毕业,如果我不能在这里留下,就要回到南京了。

所以,我想问问,你们单位有没有适合我的工作,然后让我过去工作呢?”

一听这话,曹志强瞬间就明白她的意思了。

说白了,还是想留在京城。

在这个时期,城市户口挤破头,京城户口更是挤破头的挤破头。

要是能有一个京城户口,那多少人都得羡慕死。

可是,外地人想要获得京城户口,真的难上加难。

哪怕是来京城读大学,毕业后一般也很难留在本地,拿到京城户口。

事实上,在这个时期,能考上京城大学,不等于你毕业后就能留下。

因为这时期的大学,毕业都是包分配的,而这个包分配,都是带有点强制意味。

简单来说,如果外地人来京城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基本都是让你回原籍所在地工作,不准留下。

最多呢,如果你是农村户口,那么你大学毕业之后,回去也不用非得回农村,可以拿着派遣证,去当地的城市里,在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企找个工作。

因此,这时期并不是你考上某个城市的大学,就一定可以留在那个大学所在的城市,这其实很难做到的。

尤其是京城,此时本来就人口过多,外地人很难留下来,哪怕你是个大学生。

除非你能自主择业,在毕业之前,就联系好京城的某个好单位,让人家能收了你。

这个好单位,只局限于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合资企业,集体企业这种都不行。

然而,外地人想在京城的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企单位找到一个名额,那同样是难上加难。

因为这时期的京城机关事业单位,当然还有国企单位,早都是满员超编状态,都在想办法精简人员,没有几个乐意招新人的。

就算那些单位同意招收新人,也是得先紧着那些回城的京城本地人。

没错,此时的京城,可是有大量当年下乡插队的知青,这些出生在京城的年轻人大都还没着落呢,更别说是外地人了,哪怕你是个大学生。

项东方虽然是此时国内少有的研究生,但其实也改变不了她是外地人的事实。

正常情况下,她如果一毕业,立刻就要拿着派遣证回老家南京,然后在南京当地,去派遣证上指定的单位工作。

是的,包分配的意思就是,你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但你自己也没有选择权,安排你去哪儿,就去哪儿。

除非你有门路,能在正式下派遣证之前,就联络好下家,还要说服学校同意让你去那个下家。

要不然,你就只能听学校分配。

当然了,南京此时也不差,也是个大城市,但跟京城相比,那还是差不少。

尤其是事业前途方面,南京的发展前途,怎么能跟京城相比?

其实,如果项东方没认识曹志强,不清楚曹志强的具体身份跟本事,她恐怕不会有留在京城的奢望。

但她恰恰是个有心人!

所以在了解了曹志强的具体身份跟能量后,她就起了心思,想要进曹志强手下的单位,然后以这种形式留在京城。

项东方可是早就打听过,曹志强所在的红光机械厂先不说,就说他实际说了算的那个红光出版社,那可是妥妥的部伟体系的国企单位。

虽说都是国企单位,但国企跟国企还不一样。

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顶头上司,或者直属部门不一样。

比如市政府所属的企业,是地方政府控制,那就属于地方政府企业,像京城市政府直属的一些诸如汽水厂之类的,都是这种性质的地方国企。

但还有一些国企,是部伟直属的企业,这种企业不直接归地方企业所有,也不归地方政府管辖,反而还要地方政府出钱帮衬。

比如红光机械厂,就属于冶金部直属的下属国企,这种企业,就是部伟系。

实际上,像红光机械厂这种单位,如果不早死,能挺到二十世纪末,那基本都会变成央企。

总之,红光机械厂因为是属于部伟系的国企,其能享受到的级别要更高一些,待遇也更高一些,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有集体户口,以及大量职工干部名额。

红光出版社身为红光机械厂的下属子公司,同样也属于部伟系,偏偏还是文化口的,有正规的出版社执照,能分到的干部职工指标就更多了。

这里的干部职工,可不是没正式身份的临时工性质的合同工,而是正经在人事局挂档桉的干部身份,跟正经在劳动局挂档桉的工人身份。

其实,就算合同工,只要红光出版社乐意,或者只要曹志强他乐意,也是可以用红光出版社的名义,把那些合同工变成正规的工人身份的,无非就是让他们登个记,统一送去劳动局备桉而已,只是曹志强不想这么搞而已。

因为一旦变成正式在劳动局落档桉的工人身份,就不好调教了。

前期的国企改革为什么难,难就难在工人身份太硬,国企不能随便辞退人,也不能不发工资。

既然不能被辞退,又不能不发工资,哪怕会被扣奖金呢,但很多人就会肆无忌惮的偷懒耍滑,甚至直接顶撞厂领导。

只有那些处在困境中的,已经开始发不出工资的企业,才会出现转机。

比如后来的海尔集团,之所以能改革成功,并不是那个厂的老员工觉悟多高,说白了还是人家新来的张总人脉广,本事大,能要来资金,重新激活厂子,并且重新给已经发不出工资的大家发工资。

大家都是看在能重新发工资的面子上,加上不想工厂倒闭,不想丢了饭碗,那才听张总的话,开始谷底反弹,兢兢业业好好工作的。

要不然,当初有困难的厂子多了,想改革的领导也多了,其他厂子怎么不见成功呢?

同样道理,红光出版社虽然可以招正式工人,但曹志强就是压着不让,只招收合同工。

哪怕这些合同工的很多人的综合收入,其实已经比红光机械厂普通正式工人的工资还高呢,但这终究不是正式工,可以随时终止合同,随时辞退这些人。

可是合同工这一套,只能用在学历低的人身上,用在大学生身上就不行了。

因为大学生一毕业就是干部身份,档桉先天就归人事局。

这些档桉早就归人事局管理的大学生,一旦进入国企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天然就是正规干部身份,最多一开始是个实习干部,但这个实习干部的时间也不能超过半年。

而一旦收了干部,轻易就不能辞退了。

不仅如此,像项东方这样的研究生干部,一旦进入国企单位,天然就要给安排京城户口,甚至还要给她分房。

比如当初的陈家邦,他当年就是干部身份进入红光机械厂,一来就给集体户口,而且还给分房的。

因此,项东方如果能进入曹志强控制的红光出版社,以她的身份,就可以正经留在京城,成为有京城户口的正经干部了。

真是打的好算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