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大哭、揽罪……

诸葛亮明知刘备并不是司马昭这样的人,但是这样的行为依旧让他幻视自己的主公。

随即他就挥散了脑中的胡思乱想,在脑中清晰地分析海昏侯刘贺和曹髦的异同。

——他们都被伪造构陷罪名,从帝王之尊沦落。

但是,霍光并未对海昏侯刘贺的生活作出什么限制,其被废黜后拥有的待遇远非普通人可比。此后,刘贺终身为海昏侯,去世葬仪自然是以侯礼葬。

而曹髦身死,依光屏所言,在被构造罪名后,竟然“废为庶人,以民礼葬之”,还说这是汉朝海昏侯的旧例,显然是虚构和扭曲。

诸葛亮嘴角牵起一抹冷笑。“海昏侯旧例”中是以民礼葬,而司马氏“宽容”地对曹髦进行加恩,让他以王礼葬,更凸显了司马氏的宽宏大量。

那便无怪乎他们要扭曲海昏侯之事了。

“……太过不择手段。”

诸葛亮低声道。

【曹髦是有他的性格弱点的。相较于一位帝王,他其实更偏向一个二十岁青年的形象。

他年轻、冲动、明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被陈寿评价为“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他并不是在政治上与司马兄弟进行拉锯,而是在“宿卫空阙,兵甲寡弱”的情况下轻率地采用了武力。

当时的司马氏深度掌握着国家政治机器、控制着京师的卫军,而曹髦方面则内事不密——与曹髦商议大事的三个大臣有两个都倒戈到了司马氏一方。

又因为曹髦自身性格急躁鲁莽,诛司马之事败就显然可见了。

毕竟“篡盗之臣其势已成,固非空言所能令也,况如高贵乡公以空手斗之乎①”!

但是曹髦在极其强势的司马氏面前,没有软弱、退让,而是以刚烈之姿奋起抗争,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

此前,无论开国皇帝是要怎样得到那个象征着最高权力的位置,都得表现得不情不愿,一定要是“不得不”,一定得是“为天下万民计”,才一推三让地坐上那个位置。好像只要这样,皇位就是干干净净的,皇帝就是受命于天的。

但是司马氏的晋朝,却明明白白地弑杀了前朝的皇帝。

曹髦用他的一条命,让晋朝的皇位上沾了洗不掉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