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有什么收获?(1 / 2)

///开学了在收拾东西有点乱,更新略不稳定///

现在的状态是,大家好像都没有什么在足球方面的追求了。

有一些人是满足于现状了,毕竟狼队虽然输了两场比赛,但是四场比赛下来,狼队两负一平一胜,排名联赛中游水平,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另一些人其实是有些迷失。比如魏乐就是这样。

说到底,大家都是第一次上英超踢球,清楚了自己的定位大概就是一个联赛中上游的水准,好像也没有什么努力的必要。

魏乐最清楚这样的原因,因为作为大学生,他对此深有体会。

为什么很多人在这几年尤为怀疑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出来之后感觉自己好像按部就班下来,好像什么都没太学会。

政策方面的原因是其中之一,而另一部分,其实是学生在还没做好准备之前就被塞进了大学。

高中和大学的区别,人们能列出来很多,比如大学更自由了,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学(大部分)至少不会收手机了,至少不会有晚自习了,等等。

但是最本质的一点区别是,高中期间,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而大学,则没有。

高中时期,魏乐的生活是固定的,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从家去学校,周末就窝在家里做作业,幸亏家长尊重魏乐的选择,没有强迫魏乐去上补习班,这样魏乐还有了一些踢球的时间。

但是以考试为终点的学期被一个个的考试划分为了很多个阶段。期中考试前后有月末的月考,月考之间还有每周的常规测试和不定期的摸底测试。

更不要说学期开始前的“开门考”,让整个假期都不安生。

而最终的目标,全班同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目标是一致的,学生之间在互相比较的同时基本也不太会吝啬相互帮助。

但是当六月初的考试结束,当这帮高三学生从考场走出来,在获得长达两个月的假期的狂喜的同时,他们或许会忽视一个问题。

之后呢?

来到大学之后,众多兴趣社团、学生组织马上纷至沓来,没有那么多考试,也没有那么多硬性作业,甚至哪天想不来上课都不是不行。

没有考试作为评价能力的标准,时间过得很爽,也很快,更是很迷茫。

魏乐的高一就是这么过的,按部就班地去上课,闲暇时候去踢球,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然后呢?

然后一年就过去了。

一年学到了什么呢?肯定不能说是什么都没学到,但是魏乐学到的这些东西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吗?对他更好地在就业市场推销自己有什么帮助吗?

好像联系不到一起去。

这就是问题。

要就业,要往哪方面就业?要考研,要考哪一所学校,甚至哪一名教授的研究生?大学生最开始一点规划都没有,当然会迷茫,迷茫的结果就是摆烂。

在初高中,教师的绩效标准和学生的成绩以及升学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当然会帮助学生定下目标,推动学生继续学习。

但是在大学,哪怕学生挂科率高于50%,教师的收入也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他们没有理由帮学生定目标,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能够适配所有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