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安轻抿一口茶,缓缓开口:“书院最近状况如何?”
文儒轩回应道:“学子们都在勤奋攻书,积极准备春闱,士气高涨。”
朱平安微微一笑,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如此便好。”
文儒轩放下茶杯,神色凝重地开口:“陛下不仅是诗词歌赋上的造诣深厚,对于治国理民之道,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不知可否与陛下深入探讨一二?”
朱平安目光坚定,语气铿锵:“民之道,首要得民心。民为本,方为国家之根基!”他笑吟吟地继续道,“文公想必也清楚,朕曾言:君,犹如舟船,百姓,犹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理至为重要。”
文儒轩抚着胡须,脸上露出钦佩之色:“老朽自然听过此言,对陛下如此深谋远虑,佩服之至。”他稍作停顿,接着故意设难:“只是,若百姓中出现民乱、民暴、民恶,又该如何应对?”
文儒轩眼神闪烁,似乎在试探着朱平安的底线:“如此一来,岂不是成了暴民、乱民、恶民?”
朱平安哈哈大笑,反问文儒轩:“文公何不问问百姓为何而暴乱、为何而作恶?”
文儒轩被这一反问弄得面色一怔,陷入沉思之中。
朱平安笑吟吟地继续道:“是因为食不果腹?又或是因穷山恶水所逼?”他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显然,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他深深地看着文儒轩。
“那是何缘由?”文儒轩的眸中流露出真正的迷茫,他对朱平安的言论感到既困惑又好奇。
朱平安淡淡一笑,眼中透露出深邃的光芒:“原因浅显且深刻!官员们未能真正为民办事,他们不开民智,不解民忧,忽视了民生的重要性。”他声音沉稳,仿佛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力量
“百姓之中,恶民与良民并存,但更多的是朴实善良的良民。他们的愿望其实非常简单,只希望能填饱肚子,能吃上一顿热饭,这便是他们的全部所求。”朱平安的语气带着深深的同情与理解。
“然而,历史长河中,多少王朝因暴政、刑法和昏君而覆灭。作为官员,应以民为重。”朱平安以后世的眼光审视当今,他的视角如同上帝一般宽广。
文儒轩被朱平安的话语深深震撼,心中泛起层层涟漪。这番话若是传出去,虽然是大不敬之罪,但其中的真理却不容忽视。
朱平安的脸上露出沉痛而坚定的神色,他轻声说道:“无论身处何朝何代,百姓都是国家的根本之源。”
文儒轩的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他试探着问:“依臣陛下之见,各国的制度如何?”
朱平安毫不犹豫地回答:“有待完善。其中一点特别明显的是,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这无需多言,是显而易见的。”
文儒轩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地望向朱平安:“陛下所言极是。如今各地都在积极恢复与发展,然而江南之地局势复杂,龙盘虎踞,充满了未知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