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面对场上的儒法争执,其余各家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李斯、韩非二人则是非常尴尬。他们的老师是儒家至圣,但他们俩都是推崇法家思想的,现在儒法相争,他们无论上去帮谁,都会被另一方攻诘欺师灭祖。既然如此倒不如保持中立,看他们两方相争。
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上官文君站了起来,轻咳一声道:“诸位莫要争吵,儒法两家之说均有其道理。”她环视四周,继续说道,“儒家提倡以礼治国,强调道德教化;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注重严刑峻法。二者若能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岂不妙哉?”
上官文君的一席话令众人陷入沉思。儒家的公羊?略作思考后,回应道:“文君小姐所言甚是,法治虽能立竿见影,却难以触及人心;而礼治虽能滋养人性,却见效缓慢。若能将二者结合,或许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李斯见状,也表示赞同:“道家的无为而治也有其独到之处。在法治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无为而治的理念,或许能让国家更加安定繁荣。”
场上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各派学者开始探讨如何融合各家之长。这场辩论也让大家认识到,百家争鸣并非要分出胜负,而是为了寻找治国理政的更佳之道。
此时,孙哲站出来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赵国试行此法,将各家学说融会贯通,看看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
赵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但很快恢复了平静,他深知实施这样的改革并非易事。
他缓缓说道:“此事事关重大,需要从长计议。不过今日诸位的讨论令寡人受益匪浅,寡人会认真考虑你们的建议。”
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学说争论不休,各家都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才能够终结乱世拯救黎民。但是想要将诸子百家的学说真正引用到治理国家上,其实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要根据国家的情况因地制宜。并不是法家在秦国推行的很好就能够在赵国试用。
会议结束了以后,各家诸子纷纷离去,场上就只剩下了上官灿父女、田秀夫妻,以及赵王父子。
赵王先把目光看向上官灿:“上官先生,您认为当今最强大的国家是谁呢?”
上官灿沉默良久以后说道:“当今天下,如果只论地盘的话,最强者当为楚国。但如果只论武力,最强者依旧为秦国。若论起双方综合之实力,还是秦国更胜一筹。”
赵王不甘心的说道:“难道您认为寡人的国家不如秦国和楚国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官灿摇了摇头:“赵国无论是国家的体量,人口,还是军队财力,方方面面都不如秦楚两国。”
太子偃闻言,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们赵国还能在战场上无往不利呢?”
上官灿捋着胡子呵呵笑道:“赵国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无往不利,是因为大王任用了正确的人,使用了正确的策略。这并不是说明赵国已经比秦楚两国更强。”
这话就是在暗示赵王,赵国跟秦楚两国的差距还很大,之所以之前赵国能那么强,是因为赵王手下的能人多,并不是说赵国已经比秦国跟楚国更厉害了,一旦等到赵国的这些人才耗尽,赵国是绝对不如秦楚两国的。
赵王没在跟上官灿继续争论这个问题,而是转而问道:“您认为寡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上官灿回答道:“您可以任用平原君、武安君、信陵君这样的贤才,足以见得您是一个懂得用人的明君,可是您只会用人,却并不懂得识人。”
“请先生指教。”赵王谦虚的请教道。
上官灿继续说道:“您所任用的除了武安君外,其余大部分人都是已经成名的人才,他们实际上并不是被您发现有才华的,只是您发现了他们的名声。”
这话引的赵王不高兴了:“您的意思是寡人只会根据名声来任用大臣吗?”
眼看赵王似乎发怒了,上官文君及时的打断了两人:“大王,我听说邯郸的景色非常不错,不知能否容小女和父亲多留几日,领略一下邯郸的风光呢?”
赵王笑着说道:“文君小姐既然愿意,寡人当然乐意至极。赵国上下所有地方,只要文君小姐想去,尽可自行前往,绝不会有人阻拦。您和上官先生的所有花销,都会有寡人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