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吴郡吴县,春日里本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此时的孙权府邸内,却笼罩着一层不同寻常的凝重氛围。十七岁的孙权,正值青春年少,本该是满怀壮志、意气风发的年纪,然而,当他得知兄长孙策在芜湖之战中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带着众将士投降吕布之时,他的心情瞬间跌入了谷底。
孙权坐在书房中,手中紧握着一份密信,那是从芜湖前线快马加鞭送来的消息。信上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刺入他的心中。他难以置信地反复阅读着,试图从中找到一丝误解或误传的痕迹,但事实却如铁证般摆在眼前,不容置疑。
孙权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有震惊、有不解、有失望,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痛楚。他自幼便视兄长如楷模,孙策的英勇、果敢与智慧,一直是他努力追赶的目标。在孙权的心目中,孙策不仅是他的兄长,更是江东的支柱,是无数将士心中的领袖。
然而,如今这位他无比敬仰的兄长,却选择了投降。这个决定对于孙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无法理解,为何兄长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难道是因为局势的绝望?还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
孙权的心情沉重得如同压了一块巨石,他独自坐在书房里,任由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声,在他听来也变得格外刺耳,仿佛在嘲笑他的无助与迷茫。
他深知,这个决定不仅仅关乎兄长的个人荣辱,更关系到江东的未来与命运。作为孙家的一员,作为未来的江东之主,他必须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
于是,孙权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他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困境中寻找转机,如何带领江东走出阴霾,重振旗鼓。他知道,这条路将充满荆棘与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与险阻,他都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来人!”孙权大喊一声。
“公子!有什么吩咐!”一名仆人走进来问道。
“去把诸葛瑾、步骘、严畯请来!”孙权这时候想到了如今能帮到自己,也只有这几人了。
孙权府邸的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四位青年才俊坚毅的脸庞。其中诸葛瑾的年龄最大,也就是诸葛亮的兄长,因避祸江东,与孙权相遇,别看孙权年龄不大,但是他好结交青年才俊。而步骘、严畯与孙权的年龄差不多,与孙权相遇的情况跟诸葛瑾差不多。
十七岁的孙权,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决心,他坐在案前,目光坚定地望着眼前的三位挚友——诸葛瑾、步骘、严畯。这三人与孙权交往甚密,平日里无话不谈,是彼此最为信赖的伙伴。
孙权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充满力量:“诸位,我刚刚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的兄长孙策,在芜湖之战中,选择了投降吕布。”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沉寂。诸葛瑾、步骘、严畯三人面面相觑,眼中皆是难以置信之色。片刻之后,步骘率先打破沉默,他眉头紧锁,沉声问道:“此事可真?将军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
孙权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苦涩:“密信已至,确凿无疑。至于兄长的决定,我亦难以理解。但无论如何,江东的基业不能丢,我们的信念不能灭。”说到这里,孙权的眼神更加坚定,“我意已决,即便前路艰难,我们也要抵抗到底,绝不向吕布屈服!”
诸葛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轻摇羽扇,缓缓说道:“公子之言,正合我意。孙将军虽有大志,但此一时彼一时,投降之举或有苦衷。然我等身为江东子民,自当以江东的安危为重,誓死扞卫家园。”
步骘亦点头附和:“正是如此,江东之地,人杰地灵,岂可轻易拱手让人?我愿随公子,共赴国难,誓死不退!”
严畯同样表达了支持之意:“公子之志,乃江东之幸。我严畯虽不才,但亦愿贡献绵薄之力,与公子及诸位同仁共克时艰。”
孙权望着眼前这三位忠诚的伙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站起身,走到三人面前,深深一揖:“有诸君相助,何愁江东不兴?我孙权在此立誓,定将带领江东上下,共赴国难,重振江东雄风!”
“拜见主公!”诸葛瑾三人纷纷跪倒在孙权面前。
“三位快快请起,接下来咱们要好好谋划一下!”孙权赶紧把三人扶起来。
“主公!如今三郡丹阳太守为吴景,乃是主公舅父;会稽太守孙静乃是主公叔父;吴郡太守朱治乃是老主公的亲密部下;这三位只要主公一封亲笔信就能让他们有所准备!”诸葛瑾提醒孙权,意思只要抓住这三位,那江东三郡就还能在其掌握之中。
这时步骘也起身说道:“如果有老夫人支持,那更顺理成章了!”步骘所说的老夫人乃是孙坚的原配妻子,孙策、孙权的生母吴夫人。吴夫人本来是吴县人,后来跟随弟弟吴景移居到了钱塘。其不仅长相貌美,又略知文学。历史上,在孙策去世之后,吴夫人一直帮助孙权治理大事,在江东的分量举足轻重。
孙权听后,顿时露出了难色,他知道母亲最疼爱自己,但是她非常支持自己的兄长,对兄长所作所为非常认同。但这个时候,怎么才能说服母亲支持自己呢!
“主公!老夫人一向疼爱主公!主公何不动之以情说服老夫人,属下猜想老夫人绝对会听从主公的意见!她也不希望老主公的志向就这么付诸东流!”严畯从善于抓住人性的弱点,提醒孙权用亲情去获得吴夫人的支持。
“妙呀!曼才好办法!”孙权点点头赞同道。
四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信任,在这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知道,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只要彼此携手,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们却没去想,时代的洪流,如同滚滚江水,不可阻挡地向前奔涌,而吕布的大军,恰似这股洪流中最为汹涌的一股力量。当江东的孙权与诸葛瑾、步骘、严畯等人决心抵抗到底时,他们正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江东吴郡吴县,春日里本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此时的孙权府邸内,却笼罩着一层不同寻常的凝重氛围。十七岁的孙权,正值青春年少,本该是满怀壮志、意气风发的年纪,然而,当他得知兄长孙策在芜湖之战中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带着众将士投降吕布之时,他的心情瞬间跌入了谷底。
孙权坐在书房中,手中紧握着一份密信,那是从芜湖前线快马加鞭送来的消息。信上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刺入他的心中。他难以置信地反复阅读着,试图从中找到一丝误解或误传的痕迹,但事实却如铁证般摆在眼前,不容置疑。
孙权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有震惊、有不解、有失望,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痛楚。他自幼便视兄长如楷模,孙策的英勇、果敢与智慧,一直是他努力追赶的目标。在孙权的心目中,孙策不仅是他的兄长,更是江东的支柱,是无数将士心中的领袖。
然而,如今这位他无比敬仰的兄长,却选择了投降。这个决定对于孙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无法理解,为何兄长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难道是因为局势的绝望?还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
孙权的心情沉重得如同压了一块巨石,他独自坐在书房里,任由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声,在他听来也变得格外刺耳,仿佛在嘲笑他的无助与迷茫。
他深知,这个决定不仅仅关乎兄长的个人荣辱,更关系到江东的未来与命运。作为孙家的一员,作为未来的江东之主,他必须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
于是,孙权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他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困境中寻找转机,如何带领江东走出阴霾,重振旗鼓。他知道,这条路将充满荆棘与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与险阻,他都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来人!”孙权大喊一声。
“公子!有什么吩咐!”一名仆人走进来问道。
“去把诸葛瑾、步骘、严畯请来!”孙权这时候想到了如今能帮到自己,也只有这几人了。
孙权府邸的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四位青年才俊坚毅的脸庞。其中诸葛瑾的年龄最大,也就是诸葛亮的兄长,因避祸江东,与孙权相遇,别看孙权年龄不大,但是他好结交青年才俊。而步骘、严畯与孙权的年龄差不多,与孙权相遇的情况跟诸葛瑾差不多。
十七岁的孙权,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决心,他坐在案前,目光坚定地望着眼前的三位挚友——诸葛瑾、步骘、严畯。这三人与孙权交往甚密,平日里无话不谈,是彼此最为信赖的伙伴。
孙权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充满力量:“诸位,我刚刚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的兄长孙策,在芜湖之战中,选择了投降吕布。”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沉寂。诸葛瑾、步骘、严畯三人面面相觑,眼中皆是难以置信之色。片刻之后,步骘率先打破沉默,他眉头紧锁,沉声问道:“此事可真?将军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
孙权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苦涩:“密信已至,确凿无疑。至于兄长的决定,我亦难以理解。但无论如何,江东的基业不能丢,我们的信念不能灭。”说到这里,孙权的眼神更加坚定,“我意已决,即便前路艰难,我们也要抵抗到底,绝不向吕布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