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章宗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礼部尚书张玮祈雨北岳元代的祭祀活动愈加明细。《元史·祭祀志》载: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春二月,封北岳为安天大贞玄圣帝。“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命丞相选勋旧臣子、望朝士为五岳四渎四海五镇致祠使”。明代朱元璋颁发除旧布新政令,将诸神封号“悉改从本称”,设“礼乐局”指定春秋季节专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年(公元1377年),太祖朱元璋曾委派魏国公徐达代表其来曲阳北岳庙致祭。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清世祖下诏,改北岳祭祀于山西浑源州,曲阳县北岳庙之祭不再列为国家祀典。“迨明嘉靖丙午,移祀北岳于浑源,我朝因之,而曲阳之庙遂废”。据《曲阳县志》记载,此次重修已经不是国家拨款。国祭虽罢,但春秋二仲之祭仍由本县官主持,祭以少牢,祭祀的规模也趋于半官方半民间了。
曲阳北岳庙,北岳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间(500~512),为祭祀北岳之所,历代沿袭成制,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均在此遥祭北岳恒山。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曾重建北岳庙,嗣后历代均有程度不同的修补与扩建。北岳庙主要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台殿遗址和德宁之殿。两侧还有一些碑亭。清初以后,改祀山西浑源。现存北岳庙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永平年间(500-512年)。
北岳庙是皇家贵族为祭祀“北岳恒山之神”而建立的,故名“北岳庙”。北岳庙,坐落在曲阳县城内西侧。庙内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并建有碑廊、石刻馆、博物馆等,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公元500-512年),而后,唐、宋、元、明、清诸代屡加修葺。北岳庙占地长542米,东西宽321米,总面积为17.4万平方米。其建筑格局,采用的是以中轴线为主,西厢对称的与古典建筑形式。庙内主体建筑“德宁之殿”在中轴线北端,往南依次建有飞石殿、三山门、凌霄门、御香亭、朝岳门、午门等。正殿两侧为东、西昭福门。还有碑楼等其它建筑8座,散建在中轴线两厢。
北岳庙最为壮观的是“德宁之殿”内的壁画,殿内东、西两壁有高大的壁画,高6.5米,长17.6米,有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的“天宫图”,北山墙背后绘有巨幅彩色壁画“北岳恒山神出巡图”,壁画高8米,长27米,东西两侧壁画各高8米,长18米,壁画总面积为504平方米。壁画内容:东壁画为《云行雨施》,绘有众多天神、地祗,兴云布雨,普降甘霖,为民造福的形象,最大的人物高达3.3米;西壁画为《万国咸宁》,画的是众天神胜利完成兴云布雨的任务后偃旗息鼓、得胜回宫的情景。西壁的天神(钟馗)是全幅壁画之精华所在,肌肉粗健、相貌狰狞、横枪倒戈、腾空飞奔。两壁画共有人物73人,众多任务形象无一雷同,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北山墙壁画是《北岳恒山神出巡图》。相传曲阳北岳庙壁画人物与赵县柏林寺壁画上的水皆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所以有“曲阳鬼,赵州水”的传说。曲阳的“飞天神”和当年赵州(赵县)柏林寺大殿壁画上的“水”均为唐代吴道子所画,故有是说。
北岳庙内存有碑、碣、经幢200多通,并建有碑廊、碑楼,是HEB省最大的碑群之一。从时代上说,自南北朝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各代碑刻俱全,跨越1500多年。碑刻内容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的用诗、词、歌、赋记的观后感。从书法艺术上讲,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均有。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刻制,是全国现存碑刻中极为宝贵的稀世珍品。有“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大唐北岳祠碑”、“大唐北岳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庙之碑”、“苏轼诗词碑”、“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等,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为我们研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岳庙内建有雕刻艺术馆,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作品有人物、动物、佛像、经幢等,尤以“西汉石虎”、“北魏石狮”、“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灯”、“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经幢”为最佳。作品造型优美,刀工细腻,线条清晰流畅,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石雕艺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大茂山庙宇,东晋名道士葛洪《枕中记》称,恒山为太恒山,亦称恒宗,命岳茂丘。巅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峰上建后土祠镇之。北岳观前风似虎吼,名虎风口,得一庵在虎风口上。道教《福地记》载,有太元云泉,上建龙泉观,观东有果老岭(张果老修道处),观北峰之顶,有琴棋台,会仙府在琴棋台下,又东北有白云堂。初入山有道名步云路,行数里有翠云亭,上亭坡名望仙岭,东半崖有集仙洞,西面有德真洞、还元洞、白龙洞等,西北有金龙洞(龙王庙,称总真观),洞外有寺。《枕中记》所记北岳观,郦道元《水经注》称恒山下庙,此处旧有下阶神殿,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晋、魏改有东西二庙(东庙即今曲阳城之北岳庙,西庙即阜平台峪之北岳观),庙前碑阙、坛场相列。东汉光和四年(181年)恒山下庙碑刻有常山相冯巡之讳名。《畿辅通志·金石》称古恒山北岳观为西汉所建。
小主,
金大定时期(1161—1189年),陈真人,字道益,住持葛公山清虚观。大定九年(1169年)于恒山建渊静观。建于金元碑刻者,有恒山各宫观提点道士多人。如蒙古宪宗时任真君观提点的杜志寥,于宪宗二年(1252年)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建真君观。元英宗(1321——1323年)、泰定帝(1324——1328年)间,孙道微、赵道祥、彭正忠任北岳庙住持、提点。
古恒山还是一座释家名山,东晋中国十大名僧之一的释道安,于永和十年(354年)率500信众至太行恒山建寺塔,传教说法,各地慕名而来听道安经论,后成为一代佛坛宗师的慧远及其弟慧持,即于此时来恒山学道受戒者,形成以道安为核心的恒山佛教僧团。由于少数民族在河北的战争,政治动乱,天灾频繁,道安师徒无法立足于河北,于东晋隆和元年(362年)率数百人的僧团至河南王屋女林山。
传古恒山有72座庙宇,现在山阳褶皱处,寺观遗迹随处可见。由于战乱,遭到破坏。该山曾有万余铜神像,其中一尊耳朵眼里能容4人打牌的铜像,均被毁。金龙洞口的圣母五龙庙,一进两殿,依山傍水。
旧县志和庙中13块残碑载,该洞旧称总真观。碑载,传汉末于吉得神符与此,宋守臣薛安抚三诣洞祈雨,敕封利泽侯,复加爵明惠公。旧县志载总真观建于金泰和四年(1204年)。
古恒山现有北岳庙、玉皇庙、三宵圣母庙、药王庙、眼光庙、关帝庙等10余座,唐县和涞源分别在古恒山东侧、北侧建有北岳行宫。阜平县祭北岳为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十五日,涞源为三月十八日。
金章宗承安元年(公元1196年),礼部尚书张玮祈雨北岳元代的祭祀活动愈加明细。《元史·祭祀志》载: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春二月,封北岳为安天大贞玄圣帝。“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命丞相选勋旧臣子、望朝士为五岳四渎四海五镇致祠使”。明代朱元璋颁发除旧布新政令,将诸神封号“悉改从本称”,设“礼乐局”指定春秋季节专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年(公元1377年),太祖朱元璋曾委派魏国公徐达代表其来曲阳北岳庙致祭。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清世祖下诏,改北岳祭祀于山西浑源州,曲阳县北岳庙之祭不再列为国家祀典。“迨明嘉靖丙午,移祀北岳于浑源,我朝因之,而曲阳之庙遂废”。据《曲阳县志》记载,此次重修已经不是国家拨款。国祭虽罢,但春秋二仲之祭仍由本县官主持,祭以少牢,祭祀的规模也趋于半官方半民间了。
曲阳北岳庙,北岳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间(500~512),为祭祀北岳之所,历代沿袭成制,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均在此遥祭北岳恒山。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曾重建北岳庙,嗣后历代均有程度不同的修补与扩建。北岳庙主要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台殿遗址和德宁之殿。两侧还有一些碑亭。清初以后,改祀山西浑源。现存北岳庙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永平年间(500-512年)。
北岳庙是皇家贵族为祭祀“北岳恒山之神”而建立的,故名“北岳庙”。北岳庙,坐落在曲阳县城内西侧。庙内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并建有碑廊、石刻馆、博物馆等,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公元500-512年),而后,唐、宋、元、明、清诸代屡加修葺。北岳庙占地长542米,东西宽321米,总面积为17.4万平方米。其建筑格局,采用的是以中轴线为主,西厢对称的与古典建筑形式。庙内主体建筑“德宁之殿”在中轴线北端,往南依次建有飞石殿、三山门、凌霄门、御香亭、朝岳门、午门等。正殿两侧为东、西昭福门。还有碑楼等其它建筑8座,散建在中轴线两厢。
北岳庙最为壮观的是“德宁之殿”内的壁画,殿内东、西两壁有高大的壁画,高6.5米,长17.6米,有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的“天宫图”,北山墙背后绘有巨幅彩色壁画“北岳恒山神出巡图”,壁画高8米,长27米,东西两侧壁画各高8米,长18米,壁画总面积为504平方米。壁画内容:东壁画为《云行雨施》,绘有众多天神、地祗,兴云布雨,普降甘霖,为民造福的形象,最大的人物高达3.3米;西壁画为《万国咸宁》,画的是众天神胜利完成兴云布雨的任务后偃旗息鼓、得胜回宫的情景。西壁的天神(钟馗)是全幅壁画之精华所在,肌肉粗健、相貌狰狞、横枪倒戈、腾空飞奔。两壁画共有人物73人,众多任务形象无一雷同,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北山墙壁画是《北岳恒山神出巡图》。相传曲阳北岳庙壁画人物与赵县柏林寺壁画上的水皆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所以有“曲阳鬼,赵州水”的传说。曲阳的“飞天神”和当年赵州(赵县)柏林寺大殿壁画上的“水”均为唐代吴道子所画,故有是说。
北岳庙内存有碑、碣、经幢200多通,并建有碑廊、碑楼,是HEB省最大的碑群之一。从时代上说,自南北朝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各代碑刻俱全,跨越1500多年。碑刻内容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的用诗、词、歌、赋记的观后感。从书法艺术上讲,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均有。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刻制,是全国现存碑刻中极为宝贵的稀世珍品。有“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大唐北岳祠碑”、“大唐北岳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庙之碑”、“苏轼诗词碑”、“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等,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为我们研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岳庙内建有雕刻艺术馆,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作品有人物、动物、佛像、经幢等,尤以“西汉石虎”、“北魏石狮”、“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灯”、“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经幢”为最佳。作品造型优美,刀工细腻,线条清晰流畅,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石雕艺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大茂山庙宇,东晋名道士葛洪《枕中记》称,恒山为太恒山,亦称恒宗,命岳茂丘。巅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峰上建后土祠镇之。北岳观前风似虎吼,名虎风口,得一庵在虎风口上。道教《福地记》载,有太元云泉,上建龙泉观,观东有果老岭(张果老修道处),观北峰之顶,有琴棋台,会仙府在琴棋台下,又东北有白云堂。初入山有道名步云路,行数里有翠云亭,上亭坡名望仙岭,东半崖有集仙洞,西面有德真洞、还元洞、白龙洞等,西北有金龙洞(龙王庙,称总真观),洞外有寺。《枕中记》所记北岳观,郦道元《水经注》称恒山下庙,此处旧有下阶神殿,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晋、魏改有东西二庙(东庙即今曲阳城之北岳庙,西庙即阜平台峪之北岳观),庙前碑阙、坛场相列。东汉光和四年(181年)恒山下庙碑刻有常山相冯巡之讳名。《畿辅通志·金石》称古恒山北岳观为西汉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