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1 / 2)

当时不只是秦国想要夺取上党,进而进取中原大地;赵国为了与韩国和魏国一起抗拒秦国的入侵,也在积极筹措控制上党的活动。秦国正准备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实现两个战略意图:谋取上党,打击赵国。

上党的守卫者是冯亭,他虽然仅仅是韩国在上党的一个郡守,却并不是泛泛之辈。他对时局有着很清晰也很现实的认识。他知道他正面临着三种选择,要么率领为数不多的韩国军队积极抵抗,与上党郡共存亡;要么联合赵国或者直接投降赵国,与之一起抵抗强大的秦国;要么向秦国投降,将上党之地献出。比较之下,似乎第二种选择是上策。韩国已太弱小,无法与强国匹敌,只能在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夹缝之中求得生存。

当时天下只有赵国有实力能够和秦国抗衡。韩国若与赵国在上党共同构筑高深的城池,也许能够抵抗秦军的攻击。多年以来,赵国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一直对秦蚕食三晋持克制姿态,尽量避免与秦决战。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赵国成为东方六国中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国知道若与赵决战,就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经年大战的秦国,国力消耗甚巨,关中男儿死伤无数。而赵国则乘此机会加紧积蓄实力,此消彼长之下,秦赵的强弱很快就会见分晓。因而,秦国需要尽快寻求和赵国的决战。

冯亭看出此时的秦国之所以如此步步紧逼,就是为了让赵国参战。既然两国决战终不可避免,倒不如让这一场大战提前爆发。鹿死谁手固然不能够预料,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韩国就此不用在秦国和赵国之间左右为难。

一番分析后,冯亭不等韩王同意,直接派遣使者拿着上党郡的地图,到了赵国都城邯郸。

据史书记载,就在冯亭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赵孝成王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赵孝成王看见满天的彩云向自己飘来,不久又向两旁散开。紧接着,一条五爪金龙从天而降,直接飞腾到赵王的脚下。于是,赵王骑着金龙飞向碧蓝如洗的蓝天。然而,到了半空金龙忽然消失,赵王开始往下坠落。在他坠落的过程中,一座金山矗立在眼前,熠熠生辉,赵王在这时醒了过来。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东汉时期的王符就认为:“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又道:“昼夜所思,夜梦其事。”还说道:“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列子也认为“昼想”与“夜梦”是密切相关的。明代的熊伯龙亦认为:“至于梦,更属‘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则梦之。”同时代的思想家王廷相也认为:“梦,思也,缘也,感心之迹也。”

也许,赵王是出于对赵国前途的思虑才会投射出这个梦境,但它到底暗示着什么,赵王也不得而知。于是,他便在早朝之时将这一梦境告知了群臣,令其中的有识之士对这一梦境进行解析。

大夫赵禹上前说道,这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双手分开,分而必合,这代表三晋之地又将变成统一的一体;乘龙上天游,代表着赵国必将飞黄腾达;坠落便能够得到土地,又碰见一座金山,大王不是要发大财了吗?

赵王大喜,又转而向赵国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员问卜吉凶。那名官员听了赵王的叙述大惊失色,说乘龙上天游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只可惜到了半途却摔了下来,而金山不过是个虚化的东西,看得见却得不到。

此人和赵禹所言简直大相径庭,这让赵王左右为难,心中忐忑不已。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却将赵王弄得心绪不宁。就在此时,上党郡郡守冯亭派遣的使者来到了赵国都城邯郸。

使者一见到赵孝成王,便迫不及待地说道:“秦国正在猛烈地攻击韩国,眼看着上党就要成为秦国的土地。然而韩国的军民都不愿意在秦国的压迫下苟延残喘,而是愿意沐浴在赵国强盛的光辉下。整个上党郡有城邑17座,韩国愿意将之全部献给大王!”赵王听闻此事,不禁大喜过望,天下间竟然有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没有想到自己做的梦正应了赵禹的解说,不过才几个时辰的时间,上天便给赵国送来了梦寐以求的上党。赵国从此进可以攻击秦国,退可以扼住三晋之地的咽喉,说不定最后夺取天下的就会是赵国。上党会是赵国走出三晋之地,掌握整个战国进程的关键所在。

正在这时候,赵孝成王的叔父平阳君赵豹来了。赵王急忙与他商量,他认为赵国应该马上出兵,接受韩国献给赵国的17座城池,以后赵国便可以大展拳脚,大展宏图。

岂料赵豹不但没有高兴的意思,还直接给赵王泼冷水。赵豹认为若赵国可以如此轻易地得到上党,定然是事出有因。当前的形势很明显,秦国对于上党花费了大力气,有势在必得之心。倘若赵国将上党夺来,秦国定然不会甘心。冯亭此举,是要驱狼搏虎、祸水东引,进而借用赵国的兵力抵抗强大的秦兵。他的真正目的不是向赵国靠拢,而是借赵国之力保卫韩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是赵孝成王自即位以来一直没有建立什么功勋,能够有如此好事让他坐享其成,即使有危险,他也甘愿冒险。于是,赵孝成王转头找平原君赵胜,看他能不能够给自己一些更加有见识的建议。

赵胜自然明白赵王的心思,他知道,其实赵王早就做好了接收上党的准备,现在需要的是一批支持自己的人和一个出兵的理由。赵胜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既然劝不动,索性就顺水推舟。

赵胜在见赵王之前已经考虑了很多,所以赵王一开口,赵胜便直接应答:“这是好事,要了也不是一件坏事。如果经营得好,说不定赵国还能够凭借这一次机会崛起。多少年以来,赵军屡次发百万大军进攻别的国家,想要夺取一两座城池,但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现在赵国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坐收17个城邑,何乐而不为呢?上党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一旦被秦国占领,则赵国的邯郸就会直接暴露在秦国的铁骑之下。邯郸贵为赵国的国都,南阻漳水,西恃上党而守太行。现在魏国的河内已经被秦国占据,如果上党也被秦国占据了,赵国再想与秦国争夺太行之地,就会难上加难。到时秦国居高临下,整个中原就成了秦国的板上之肉。因此,与其让秦国轻易地获取上党,不如率先占了这个战略要地以巩固邯郸。赵国如今兵强马壮,即使秦国要决战,赵国也不必惧怕。赵国即使没有获取上党,当秦军占领上党后,也必将出兵直入三晋之地,到时还是要和秦军一战。”

赵胜这样一说,赵国上下顿时豁然开朗,文武百官的意见趋于统一。于是,赵国决定就此出兵占了上党。此次带兵之人就是支持出兵的平原君赵胜,赵王命他率军5万,前往上党收地。赵胜来到上党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冯亭传达赵王的旨意,将其封为华陵君,给他食邑3万户;此外,赵王还将17个县令封为侯,分给他们食邑3000户,吏民们全部晋爵三级,赏金6两。

赵胜认为,受到如此厚待的冯亭一定会感恩戴德,痛快地将上党交付给赵国。岂料冯亭却闭门不受,甚至都没有见一面赵胜。他甚至哭着说:“吾卖主地以求富贵,是为不忠也!”他还言辞凿凿地列举了自己的三个大不义。不义之一,冯亭没有经过韩王的允许,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不义之二,赵王给冯亭如此高官厚禄,冯亭实在是受之有愧,因为这是他依靠卖主求荣而得来的;不义之三,韩王把冯亭当做心腹,将如此重要的战略重地交给他,他却没有依据上党的险要而拼死防守。

冯亭此举,使平原君赵胜有所触动:没有想到冯亭竟然是一个忠臣。

实际上,冯亭之哭是另有原因的。这一切的因由,不仅是他对韩国不忠,还因对赵国不义。将上党郡17座城池交给了赵国后,秦国会将赵国看做仇人,而其他国家也会心生嫉妒。如此一来赵国便被摆到了一个“不道义”的窘境上,其他国家即使不来攻打赵国,也不会在秦赵两国的争斗中给予赵国援助。

但是历史学界对于冯亭的所作所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冯亭不仅是对韩国不忠,更是对赵国的不忠。其实在这以前,冯亭早就和秦军暗自联系。秦军的首要作战目标是赵军,献上上党,正是为了引诱赵军前来。秦国此刻的军事战略其实是很矛盾的,它既想和赵国发生正面较量,又对赵国的实力存有疑虑。因此,秦国下了血本,收买了冯亭,令其叛韩继而向赵国诈降,最终将赵军引到秦军的包围圈之中,对其进行伏击。

这种猜测不是没有依据:冯亭之后冯毋择、冯去疾、冯劫三人皆在秦朝入相为将,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猜测。

如果这种猜测是真实的,那冯亭的心机之深沉,谋略之可怕,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只是此刻赵军只有满心的欢喜,哪里会考虑到这一层呢?历史记载,平原君在城门外等冯亭哭了三天三夜之后,进驻城池。赵胜向冯亭保证,赵军一定会全力以赴保卫上党。而冯亭也表示,高官厚禄不重要,只要上党还在韩国或者赵国的手中,三晋之地就能够确保安全。

当时不只是秦国想要夺取上党,进而进取中原大地;赵国为了与韩国和魏国一起抗拒秦国的入侵,也在积极筹措控制上党的活动。秦国正准备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实现两个战略意图:谋取上党,打击赵国。

上党的守卫者是冯亭,他虽然仅仅是韩国在上党的一个郡守,却并不是泛泛之辈。他对时局有着很清晰也很现实的认识。他知道他正面临着三种选择,要么率领为数不多的韩国军队积极抵抗,与上党郡共存亡;要么联合赵国或者直接投降赵国,与之一起抵抗强大的秦国;要么向秦国投降,将上党之地献出。比较之下,似乎第二种选择是上策。韩国已太弱小,无法与强国匹敌,只能在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夹缝之中求得生存。

当时天下只有赵国有实力能够和秦国抗衡。韩国若与赵国在上党共同构筑高深的城池,也许能够抵抗秦军的攻击。多年以来,赵国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一直对秦蚕食三晋持克制姿态,尽量避免与秦决战。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赵国成为东方六国中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国知道若与赵决战,就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经年大战的秦国,国力消耗甚巨,关中男儿死伤无数。而赵国则乘此机会加紧积蓄实力,此消彼长之下,秦赵的强弱很快就会见分晓。因而,秦国需要尽快寻求和赵国的决战。

冯亭看出此时的秦国之所以如此步步紧逼,就是为了让赵国参战。既然两国决战终不可避免,倒不如让这一场大战提前爆发。鹿死谁手固然不能够预料,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韩国就此不用在秦国和赵国之间左右为难。

一番分析后,冯亭不等韩王同意,直接派遣使者拿着上党郡的地图,到了赵国都城邯郸。

据史书记载,就在冯亭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赵孝成王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赵孝成王看见满天的彩云向自己飘来,不久又向两旁散开。紧接着,一条五爪金龙从天而降,直接飞腾到赵王的脚下。于是,赵王骑着金龙飞向碧蓝如洗的蓝天。然而,到了半空金龙忽然消失,赵王开始往下坠落。在他坠落的过程中,一座金山矗立在眼前,熠熠生辉,赵王在这时醒了过来。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东汉时期的王符就认为:“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又道:“昼夜所思,夜梦其事。”还说道:“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列子也认为“昼想”与“夜梦”是密切相关的。明代的熊伯龙亦认为:“至于梦,更属‘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则梦之。”同时代的思想家王廷相也认为:“梦,思也,缘也,感心之迹也。”

也许,赵王是出于对赵国前途的思虑才会投射出这个梦境,但它到底暗示着什么,赵王也不得而知。于是,他便在早朝之时将这一梦境告知了群臣,令其中的有识之士对这一梦境进行解析。

大夫赵禹上前说道,这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双手分开,分而必合,这代表三晋之地又将变成统一的一体;乘龙上天游,代表着赵国必将飞黄腾达;坠落便能够得到土地,又碰见一座金山,大王不是要发大财了吗?

赵王大喜,又转而向赵国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员问卜吉凶。那名官员听了赵王的叙述大惊失色,说乘龙上天游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只可惜到了半途却摔了下来,而金山不过是个虚化的东西,看得见却得不到。

此人和赵禹所言简直大相径庭,这让赵王左右为难,心中忐忑不已。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却将赵王弄得心绪不宁。就在此时,上党郡郡守冯亭派遣的使者来到了赵国都城邯郸。

使者一见到赵孝成王,便迫不及待地说道:“秦国正在猛烈地攻击韩国,眼看着上党就要成为秦国的土地。然而韩国的军民都不愿意在秦国的压迫下苟延残喘,而是愿意沐浴在赵国强盛的光辉下。整个上党郡有城邑17座,韩国愿意将之全部献给大王!”赵王听闻此事,不禁大喜过望,天下间竟然有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没有想到自己做的梦正应了赵禹的解说,不过才几个时辰的时间,上天便给赵国送来了梦寐以求的上党。赵国从此进可以攻击秦国,退可以扼住三晋之地的咽喉,说不定最后夺取天下的就会是赵国。上党会是赵国走出三晋之地,掌握整个战国进程的关键所在。

正在这时候,赵孝成王的叔父平阳君赵豹来了。赵王急忙与他商量,他认为赵国应该马上出兵,接受韩国献给赵国的17座城池,以后赵国便可以大展拳脚,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