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贵族们拥有的精美首饰和佩饰也表现出这一时期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包括发饰、耳饰、颈饰、臂饰、指环、腰饰带钩、佩玉、金属工艺装饰等种类繁多的饰物。
战国的耳饰通常是玉玦,有的玉玦十分朴素,素面无纹,有的则雕琢成龙凤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就出土过一件夔龙首黄玉玦。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流行的装饰,战国人仍然保留了佩戴颈饰的传统。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颈饰中有2串玛瑙项链,分别由222粒和74粒管形玛瑙组成。玉瑗是一种扁圆的环形臂饰,战国的玉瑗纹饰渐趋繁复,常见的是縠纹和云雷纹。
战国墓葬中发现了很多衣带钩,这些带钩材质贵重,工艺相当考究。钩体呈S形而有不同变化,有的体如螳螂之腹,有的体作琵琶状,有的为动物之形。带钩以金银、青铜、玉、铁等为主要材料,上面或鎏金,或镶嵌宝石。
玉温润而坚硬,色泽美观而音质清越,是君子品格的象征,《礼记·玉藻》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战国的佩玉同样精美绝伦。1958年河南信阳出土了10件彩绘俑,皆腰悬玉璜、玉璧、彩结、彩环组佩。战国时期还有各种装饰性玉佩,如人纹佩、兽纹佩、鸟纹佩、龙纹配等,雕镂技艺精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的金属工艺加工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人们熟练运用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焊接榫卯等多种技术制作出精美的器物。从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一件战国鹰鸟顶金冠可以想见当时器物制作技术的高超。
在建筑方面,战国的水平也超出前代许多,建造了很多高大的瓦房建筑,发展了中国建筑特有的斗拱技术。战国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瓦,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大量的战国板瓦、简瓦以及各种瓦当,瓦上还刻有美丽的花纹。宫室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水平的最高体现,孟子说当时的宫室都是“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十分大气,室内的陈设更是华丽无比。从现存的实物和资料来看,战国的建筑是富丽堂皇而坚实牢固的。
至于普通百姓,当然无法得到这些物质享受了。他们住的依旧是透风漏雨的茅屋,出门自然也不可能有亭亭华盖的车舆。吃的粮食种类虽然有所变化,但是仍然常常被饥饿困扰而不得不以糟糠为食。肉食也只是上层贵族的专利,普通百姓是很难吃到肉的。那些华美的服饰,下层劳动者是根本无福享受的,有的人见都不曾见过。普通劳动者穿的是布衣短褐和没有装饰的草鞋和麻鞋,下身也没有贵族们穿的裘裳,只有一条襦裤,只有古稀的老人才有机会穿帛衣。
战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当然不能与后世相比,毕竟它的生产力水平还有限,但是各方面的变化说明,战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比商周时期进步了很多,预示着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可能性。
说到战国,首先使人想到的莫过于无休无止的战争和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其实,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战国也是个物质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之之前的商周和春秋时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带来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变化。
铁器的使用是战国生产领域的一大进步。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铁器在战国以前就开始使用了,但是数量极少。战国时期,铸铁冶炼、铸铁铸造、铸铁柔化和渗碳制钢技术等冶铁技术的发明,推动了铁器的广泛应用。《五藏山经》明确记载了37个产铁之地,遍布战国七雄各国乃至百越之地。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资源的广泛开发,极大地增加了生产工具以铁为材质的可能性,各式各样的铁农具成为战国的一大标志。在农耕文明的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是推动社会各方面进步的原动力。在铁农具的耕耘下,战国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新的面貌。
等级社会里,王公贵族永远是物质财富的头号享受者,他们的生活最能体现这种变化。民以食为天,无论哪个时代,饮食永远是人的头等大事。战国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时期差别不大,仍然以谷物为主食,副食有蔬菜、肉类、水产、果类,当然还有一些狩猎所得的野物。那时的粮食作物品种有粟、稻、菽等,粟米是北方人的主食,而稻米为南方人的主粮,在北方也有少量种植。菽是大豆,战国时期的典籍里经常同时提到粟、菽,不同于商周时期的黍、稷并重,可见在战国时期,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贵族们平常食用的粮食是比较精细的,像大豆这样的粮食是不怎么受他们欢迎的。
战国的园圃业更为发达,蔬菜种类比较丰富,文献记载中出现的主要有葵、藿、薤、葱、韭、蒜、姜、蓼、芥等,其中葵、藿、薤、葱、韭最为普遍,有“五菜”之称。
战国人养殖的牲畜主要是马、牛、羊、鸡、犬、豕(猪),合称“六畜”。其中,马和牛主要用于农耕和交通,因而贵族们平时的肉食的主要就是羊、鸡、狗、猪等小型牲畜。
在食用方法上,战国比前代更加讲究。王公贵族对食物的要求达到了十分精细的程度,这一点可以从已出土的战国贵族墓中的大量餐具想见一二。在战国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鼎、镬、甗、斝、匜、簋、豆、盘、垒、尊、壶、爵、勺、匕、叉等精美的炊器和餐具,由青铜、金、银、玉、骨、漆器等各种材质制成。
在服饰上,战国依旧遵循上衣下裳的穿衣习惯。衣是上身所有衣物的总称,包括袍、襦、衫等。下身所穿为裳,包括贴身所穿的裈和腿上类似套裤的袴。衣裳的质料和形制因等级和身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上层贵族的服装多以锦缎、帛、缟、皮和精细的麻布裁制而成,腰间以丝带坠金玉等物为饰,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礼服。大贵族尤其以穿白裘外套锦衣为耀。
除了上下身的衣裳,就是头部和脚上的穿戴了。古人有“衣冠”之说,可见冠在古人心目中是与衣服同样重要的。战国人头上戴的冠有弁、冕、帽、冠、巾等不同称呼,不同年龄、不同场合须戴不同的冠。春秋战国虽然“礼崩乐坏”,但也仍然重视“冠礼”。20岁之前,男子头上只戴巾,20岁时举行成年礼,即“冠礼”,贵族子弟从此时开始戴冠,贫民子弟则只将巾改成帻。
履是战国人对鞋的称呼,王公贵族的鞋是精美轻巧的皮质鞋和编织精细的麻葛鞋,鞋上往往饰以颜色各异的皮条或丝穗。袜子在战国时也成为日常穿戴的衣物,进屋时须将履脱在门外,只穿着袜子进屋。
战国时代贵族们拥有的精美首饰和佩饰也表现出这一时期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包括发饰、耳饰、颈饰、臂饰、指环、腰饰带钩、佩玉、金属工艺装饰等种类繁多的饰物。
战国的耳饰通常是玉玦,有的玉玦十分朴素,素面无纹,有的则雕琢成龙凤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就出土过一件夔龙首黄玉玦。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流行的装饰,战国人仍然保留了佩戴颈饰的传统。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颈饰中有2串玛瑙项链,分别由222粒和74粒管形玛瑙组成。玉瑗是一种扁圆的环形臂饰,战国的玉瑗纹饰渐趋繁复,常见的是縠纹和云雷纹。
战国墓葬中发现了很多衣带钩,这些带钩材质贵重,工艺相当考究。钩体呈S形而有不同变化,有的体如螳螂之腹,有的体作琵琶状,有的为动物之形。带钩以金银、青铜、玉、铁等为主要材料,上面或鎏金,或镶嵌宝石。
玉温润而坚硬,色泽美观而音质清越,是君子品格的象征,《礼记·玉藻》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战国的佩玉同样精美绝伦。1958年河南信阳出土了10件彩绘俑,皆腰悬玉璜、玉璧、彩结、彩环组佩。战国时期还有各种装饰性玉佩,如人纹佩、兽纹佩、鸟纹佩、龙纹配等,雕镂技艺精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的金属工艺加工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人们熟练运用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焊接榫卯等多种技术制作出精美的器物。从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一件战国鹰鸟顶金冠可以想见当时器物制作技术的高超。
在建筑方面,战国的水平也超出前代许多,建造了很多高大的瓦房建筑,发展了中国建筑特有的斗拱技术。战国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瓦,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大量的战国板瓦、简瓦以及各种瓦当,瓦上还刻有美丽的花纹。宫室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水平的最高体现,孟子说当时的宫室都是“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十分大气,室内的陈设更是华丽无比。从现存的实物和资料来看,战国的建筑是富丽堂皇而坚实牢固的。
至于普通百姓,当然无法得到这些物质享受了。他们住的依旧是透风漏雨的茅屋,出门自然也不可能有亭亭华盖的车舆。吃的粮食种类虽然有所变化,但是仍然常常被饥饿困扰而不得不以糟糠为食。肉食也只是上层贵族的专利,普通百姓是很难吃到肉的。那些华美的服饰,下层劳动者是根本无福享受的,有的人见都不曾见过。普通劳动者穿的是布衣短褐和没有装饰的草鞋和麻鞋,下身也没有贵族们穿的裘裳,只有一条襦裤,只有古稀的老人才有机会穿帛衣。
战国的物质文化生活当然不能与后世相比,毕竟它的生产力水平还有限,但是各方面的变化说明,战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已经比商周时期进步了很多,预示着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