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城的深处,董太后得知刘宏遗诏中指定刘协为帝后,她的内心并没有被喜悦所充满,而是被权力的阴影所笼罩。她知道,尽管刘协是她的孙儿,但年幼的他并不适合承担起整个帝国的重担。然而,董太后的心中仍旧燃烧着对权力的渴望,她想要通过刘协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在朝会上,董太后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她故意说道:“众卿家,先帝遗诏中所立的乃是皇子协。然而,协儿尚幼,难以承担大任。在此国家存亡之秋,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更为成熟的人选,以稳固我大汉的江山社稷?”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明白董太后的用意,却也担忧国家的前途。一位资深老臣站出,语气沉重地说:“太后,国家大统的继承,岂能儿戏?我们应遵循先帝的遗愿,辅佐皇子协。”
另一位大臣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太后,大汉需要一个能够立刻稳定局势的君主。皇子辩年长且有经验,或许更适合在此时接管国政。”
董太后的眼中寒光一闪而逝,她深吸一口气,压抑住心中的怒火。她知道,任何过激的反应都可能成为政敌攻击的把柄,她需要保持冷静,用智谋来巩固自己的计划。
“这位爱卿言之有理,大汉确实需要稳定的局势。”董太后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先帝的遗愿。协儿虽年幼,但他是先帝指定的继承人,我们有责任培养和辅佐他。”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提议,成立一个辅政委员会,由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组成,共同辅佐皇子协,直到他能够亲政。这样既能体现对先帝遗愿的尊重,又能确保国家的稳定。”
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讨论董太后的提议。有的认为这是一个折中的好办法,有的则担忧辅政委员会的权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到皇权。
董太后见朝臣们沉寂下去只是议论却无人再次反对,以为大臣们都默认了刘协继位的事实,当即大喜道:“既然如此,继任大典也必须要尽快举行才是……”
“慢着!”一道声音从门外传来。
大臣们的目光瞬间转向声音的来源,只见何进带着十常侍阔步走入大殿,他的脸上没有一丝笑意,只有严肃和决绝。
董太后的笑容在何进冷冽的话语中凝固,她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紧紧地盯着何进,似乎想要看透他的真实意图。
"何大将军,你这是什么意思?" 董太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但更多的是愤怒和不可置信。
何进没有给董太后继续反驳的机会,他继续说道:“在座的各位都是大汉的忠良之臣,我们都有责任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因此,在我们决定继任大典的举行之前,必须先验证遗诏的真实性。”
何进转头看向众人,他们纷纷点头,表示支持何进的话。何进接着说:“遗诏应是陛下亲笔所书,且盖有玉玺。不知太后这份遗诏之上可有玉玺的玺印?”
大殿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所有的眼睛都聚焦在董太后身上。
"何大将军,你这是在质疑哀家手中的遗诏吗?" 董太后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她试图以气势压倒何进。
然而,何进并未被董太后的气势所影响,他冷静地回应道:"太后,臣并无质疑太后之意,只是关乎皇位继承,兹事体大,必须慎重其事。若太后手中的遗诏确有玉玺之印,自然能够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