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父子交心,朱棣来访【求追读】(1 / 2)

朱棣正失落着。

刘宽所说的道衍、袁珙、郑和、张玉等人,都应该是他的人——哪怕他如今不可能再靖难夺位了,这些人也可充作他将来就藩海外的班底啊。

如今即为父皇所知,只怕都会被提前找到,提拔任用。

如郑和那般还是个孩子没长成的,估计也会培养着,留给大哥用。

他再想拉拢过来别说极难,还犯忌讳。

如此心境下,再听见老朱这番话,且难以从其面色上看出喜怒,朱棣是既紧张、心虚、畏惧,又觉得委屈。

于是拱起手,闷闷地道:“父皇,就算刘宽所讲都是真的,也都是后世之事,如今不可能再发生了。”

朱元璋道:“怎么,听了那么多,你还怀疑刘宽故意编造后世之事构陷你?”

朱棣回想今日刘宽所讲诸事,发现虽然他二子、三子争夺皇位之事很气人,好圣孙也名不副实让人气得直咬牙,可关于他本人的却大多是好话、赞誉。

刘宽若真想构陷他,大可瞒下他那些功绩不说——反正后世之事仅他一人知道,他怎么说都无人能证伪。

于是摇头,“儿臣并不怀疑刘宽所言。”

朱元璋哼道,“那你为何这副气鼓鼓的样子,莫非是不甘心,对你大哥的位子还有想法?”

想到自己在后世靖难夺位之事都被父皇、大哥知道了,朱棣也没那么的怕——他心里也确实有些不甘。

便道:“既知后世之事,儿臣对大哥之位绝无想法,虽有不甘却非觊觎储位——那刘宽所讲的几个人才本应是儿臣的班底,希望父皇手下留情,留一半给儿臣用。”

朱元璋皱眉,问:“留一半给你用?用来作甚?靖难吗?”

朱棣气道,“父皇若还信不过儿臣,将儿臣圈禁了便是,何必一次次诘难?”

看朱棣委屈、生气这样子,朱元璋心软了。

说到底朱棣也是他的儿子,还是目前诸子最像他的一个。若非为了避免子孙为皇位相残,为了大明江山稳定传续,传位于朱棣也不是不可以。

但传位嫡长乃大明根本国策,是不可能更改的。

朱棣就算有再大的才能,也只能委屈他了。

朱元璋心中暗叹了声,道:“行了,不过问了两句,瞧你委屈的,跟苦媳妇般——你既无心储位,还要那几个人有何用啊?”

朱棣心中松了口气,当即解释,“儿臣觉得刘宽所言海外封藩之事甚好,愿做大明第一个到海外去的藩王。”

“向父皇求取那几人,是希望将来到了海外能有几个得力的帮手。”

朱元璋听此,心里也松了口气。

‘老四既然赞成封藩海外,还要做那第一个去海外的,应是真对皇位绝了心思。’

‘就算他还有些心思,只要将他封得远一些,将来他想打回来也不容易。’

‘海外垦荒繁衍建国——刘宽那小子说得挺美,实际上哪有那么容易?藩王真到了海外,非数代人之功难以势大。’

‘待数十年、上百年后,只怕老四的子孙就没打回来的心气儿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道:“除了那道衍和尚,其他人尚且不知在哪里呢,你急什么?”

“咱会尽量找到这几个人,看看他们的成色,若有合适的,自会留给你。”

听到这不明不白的允诺,朱棣还是有点不甘,却也知道难以争取更多了,只能道:“谢父皇。”

朱元璋又道:“你若真有心到海外建藩,就别对刘宽心怀芥蒂,多与他交往——他来自后世,脑子里有用的东西可是不少,说不定哪样就能帮你大忙。”

朱棣冷静下来后本就意识到刘宽的重要性,打算交好,只是担心受猜忌。

朱元璋这么提醒,等于是准许他跟刘宽交好。

因此朱棣听了面色一喜,再次道谢:“谢父皇提醒!”

朱元璋又道:“你那几个孩子,包括尚未出生的老三,本应是好孩子,只因你没好好教导,又做了坏榜样,才惹出那些祸事。”

“如今既知后世之事,以后便多花点心思教导他们——老大让他多练武,别再长成个胖子,还短命。”

“老二要督促他多读书,让他友睦兄弟的道理,老三要教他孝顺、仁德。你可记住了?”

才二十二岁的朱棣听了这番话很是感动。

心道:父皇如此谆谆教导,说明还是很在意我这一脉的。

他眼圈也因此微微泛红,略微哽咽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

又过几日,九月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