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遍访群贤6(1 / 2)

刘表闻言,轻叹一声。

“桓帝时期的三场大疫,以及当今圣上登基之后的四场大疫,想来二位都是知道的。”

张伯祖及张仲景师徒都是南阳人,其他几次姑且不论,单单两年前的那场大疫,二人就记忆尤深。

就连黄忠所在的南阳黄氏都死伤殆尽,黄叙还是在张仲景的医治下,方才转危为安。

更何况是普通百姓了,就连张仲景自己家族两百余丁口,都因为这场大疫死难十之一二。

是故张仲景师徒闻言,尽皆感同身受的点了点头。

刘表见此,又继续说道。

“常言道,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今岁南阳黄巾叛乱,只怕死伤不下二十万人,我南阳死难者皆已安排妥善掩埋,可其他州郡就不好说了。”

“本太守已上书朝廷,恐有大疫之事,可是大汉毕竟多达十三州郡,万一有所遗漏之处,恐怕不久之后必有大疫横行于世。”

“是故刘某欲聘请两位神医任府衙医曹掾,统调南阳各县医师,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大疫,救我南阳两百余万百姓,也只有如此方能真正的做到万无一失。”

张仲景师徒闻言,尽皆对刘表的所作所为钦佩不已,不过面对刘表请二人担任府衙医曹掾的请求,张仲景师徒却是又有些犹豫。

刘表见此,忙开口言道。

“两位不知有何疑虑,不妨直说,刘某定当竭尽所能,为二位排忧解难。”

张伯祖闻言,轻叹一声。

“太守为国为民之心,老朽着实佩服,老朽要是年轻少许,身子骨还硬朗,定然是愿意效犬马之劳的。”

“只是太守刚才也见得,老朽身子骨着实不行了,就连日常行走都还需要人搀扶,只怕是有心无力了。”

“至于仲景,仲景年轻之时便已举孝廉,为何这十来年一直不愿意涉足官场呢?”

“一来,确实是因为疫疾,见多了生离死别,是故欲精进医术,一直停留于此。”

“二来,则是南阳历届的官场皆为混乱,贪官污吏,横行于世,是故多有抗拒吧。”

“太守若能解他心结,料来仲景定然是愿意为太守效劳的。”

“而且仲景现今的医术已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是仲景为医曹掾,也定然能助南阳百姓避此灾劫的。”

说完之后,老医师张伯祖一脸慈祥的看向徒儿张仲景,那目光中还满含对徒儿张仲景因为跟着自己学医,以致于未能在仕途上有所进展的遗憾。

张仲景迎着老师的目光,轻轻的点了点头,似乎在告诉师父这都是自己的选择一样。

刘表见此,微微思索片刻,随即轻声笑道。

“二位所思所想,本太守已然明了。南阳以往确实是贪官污吏,横行于世,不过本太守在任期间,定然是不会姑息养奸的。”

“至于张仲景的心结,刘某稍后再为你疏解,不过刘某现今却是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还想请教老医师。”

老医师张伯祖闻言,倒是眼前一亮,随后饶有兴致的问道。

“太守有何疑问,还请明言。”

刘表闻言,忙说出心中的疑惑。

“刘某方才见得两位为病患诊治之时,若是有贫苦百姓无钱支付诊金和药费之时,二位皆是让其写上一张欠条即可,诊治期间也并无苛责,足以见得二位医者仁心。”

“只是刘某有些疑惑的是,这些人本就贫苦无着了,即便写上欠条,日后只怕也不一定能还得上,那这写欠条之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若是写欠条的人太多,你们这张氏药堂又怎么开得下去呢?”

这时老医师张伯祖笑着回道。

“太守着实观察入微,老朽佩服。”

“老朽也非自夸,我师徒二人也算得上是医术精湛之人了。”

“是故平日里只是小病小痛的病人,也不会刻意寻我二人,这样也能让我二人有足够的精力,为其他疑难杂症者诊治。”

“而除了我南阳各县,尚有其他州郡的病患慕名而来。”

“可并不是每一位病患都是家境殷实之人,他们千里迢迢而来,本就不易,总不能让他们败兴而归吧。”

“与其让这些药材徒留生灰,倒不如让这贫苦无着的百姓,写上一张欠条,拿回去治病救人呢。”

“至于日后,他们能不能还上倒也无所谓了。不过绝大多数人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年五载,他们总是会亲自把诊金药费还上的。”

“至于药堂经营之事,每当世家豪强子弟前来问诊之时,待诊治之后,他们往往也会多给一些赏钱,是故我张氏药堂倒也不存在经营不下去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