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多尔衮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席卷而来,其势不可挡。他们一路高歌猛进,终于抵达距离高阳城仅有四十里之遥处安营扎寨。
十一日清晨,天边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晨曦微露之际,数不清的清兵如潮水般涌向高阳城下。这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清军行动迅速而有序,眨眼间便完成了战略部署,并从四面八方将这座小小的高阳城紧紧围住,形成密不透风的包围圈。
相比之下,高阳城中的守军数量稀少且装备简陋,难以抵挡住如此强大的敌人进攻。城内百姓更是惊恐万分,内心被无尽的恐惧和焦虑所笼罩。面对城外虎视眈眈的清兵,人们束手无策,只能默默祈祷上苍保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孙承宗的二儿子——孙鉁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以父亲的名誉和使命,四处奔走呼喊,召集城中身体强壮的男人们一同登上城墙,共同投入到这场生死攸关的防御战中。
多尔衮面沉似水地看着前方高耸入云的城墙,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决然。他微微抬手示意身后的两名将领出列,这两人正是刘士英和李率泰。
刘士英在大凌河战役中归降后金,而李率泰则是首位投诚清朝的汉将李永芳之子,他自小随父征战沙场,历经无数风雨。
他们虽身为汉人,但此刻却站在了满清一方,成为众人眼中不折不扣的汉奸。
只见刘士英与李率泰昂首阔步走到城门前,刘士英高声喊道:“孙阁老啊!睿亲王有话让我们转达给您。只要您愿意归顺大清,高官厚禄任您挑选,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且高阳的百姓们还可免去三年的赋税,安居乐业!”
话音未落,一旁的李率泰紧接着说道:“孙大人呐,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现今大明王朝已是强弩之末,气数将尽。您若是能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但能为自身及家眷求得锦绣前程,更能造福高阳一方百姓啊!”
两人言辞恳切,妄图以利益诱惑守城官员孙阁老开城投降。然而城墙上的守军却无动于衷,他们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眼神坚毅地望向城外敌军阵营。
孙鉁义正言辞地高呼道:“不要说我父亲外出还没有回来,即便此刻他就在这里,他深受大明王朝厚重恩情的滋养,又怎么可能会背叛大明,去投靠蛮夷呢!”
紧接着,他怒目圆睁,斥责眼前二人道:“你们两个身为堂堂汉族子民,竟然背信弃义、卖国求荣,选择屈膝投降满清军队,简直就是卑鄙无耻之徒啊!实在是令人可悲可叹呐!”
最后,孙鉁挺直腰板,眼神坚定如磐石一般,郑重其事地说道:“你们立刻给我滚回去转达多尔衮,我们孙家全族上下,宁愿马革裹尸、战死疆场,也绝对不可能对他俯首称臣!”
当多尔衮听完刘士英和李率泰带回来的消息之后,不禁皱起了眉头,就好像有一片乌云压顶般沉重。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丝丝疑虑与不甘:“孙承宗果真不在城中吗?”
多尔衮深知孙承宗在明朝的地位举足轻重、德高望重,如果能够成功劝降孙承宗,在皇太极眼里必定是一场大功。可是眼下高阳城抵死顽抗,而孙承宗如今更是杳无音讯,这使得多尔衮感觉左右为难。
多尔衮内心充满了挣扎与纠结,一方面他急切地想要脱身离开,以防被拖入更为艰险窘迫的处境之中;另一方面却又忧心忡忡,害怕孙承宗出城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倘若此时退兵,则极有可能让孙承宗逃脱。
他在营帐内不停地踱来踱去,苦思冥想应对之策,心中那杆秤始终在“撤离”与“坚守”两端上下徘徊、难以抉择。
经过一番殚精竭虑之后,多尔衮终于下定决心:无论孙承宗是否身在城中,都必须要先攻下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