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众我寡,不可主动讨伐,待叛军攻至郡治山阴,必定有所损耗,届时,本将聚集全军与之交战,一战而定乾坤!”,想到昔日淝水之战,晋军设伏待秦军南渡后方才突袭,才得以打败秦军,谢琰觉得此时固守郡治山阴,有异曲同工之妙。
谢琰对敌情的推断说服了麾下将领。随后就有人提出其中利害,“将军,固守郡治山阴,虽可一劳永逸,但浙东乃富庶之地,如此拱手相让,叛军必定兵力大增,可达三十万之多,将军应在浙东各县急招兵马,如若不然,后患无穷!”
“你多虑了,浙东方才平叛,不足四月,哪还有青壮劳力,孙贼割据浙东,必然再无兵马可用!”。谢琰笑着反驳,孙恩是他平定的,他自然知道浙东的具体情况。
见谢琰胸有成竹,各将领便没有异言,尽然将军说固守郡治山阴那就守吧。
于是,谢琰就没有再派遣晋军去救援余姚县,也难怪那个兵卒等不到晋军出发的消息。
谢琰对浙东地区的情况很了解,但是却在判断叛军的进攻形势上,出现了错误。
这也怪不得他,谁又会想到,身为三吴佃户的叛军,竟然不会率先攻打三吴故土?
或者说,在这方面,孙恩用兵之法要略高一筹。他也知道手下的兵卒都是三吴旧民,拿下三吴地区,必定手到擒来。届时再设法占据浙东,徐徐图之,做个越王勾践!
但苏恩是五斗米道道主,平日里与平民相处的时间长,知道这些佃户没有抱负可言,一旦带着他们回到三吴家乡,必然沉溺其中,义军将斗志全无。
因此,他才会兵行险处,水陆并进,直取浙东扼要重镇山阴。
会稽郡治山阴是进入浙东地区的必经关隘,只要攻下山阴县,就能切断朝廷和浙东各地的要道,届时,浙东各县必定望风而降,浙东地区唾手可得。
谢琰终究是老将,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他只知道叛军思念旧土,但却没有深想,既然浙东地区没有青壮劳力,那孙恩为何还要攻打浙东呢?
因此,谢琰这次错了,大错也错,而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犯错,就必定要接受惩罚!
身为将军,谢琰误判了叛军的进军路线,后果可不是他一个人能承担得起的。谢家早已没落,没有人给他兜底,那就只能自己承担了。
如果谢琰能够力挽狂澜歼灭叛军,那谢家必然会重返昔日荣光,反之,谢家则再无翻身之日,沦为寻常士族。
林子易发现上虞县的事务都是谢兴在安排,始终没见上虞县令,心中疑惑,询问谢兴,“谢兄,为何是你在操持上虞诸事,怎不见上虞县令?”
谢兴苦笑一声,“听闻孙贼叛军攻打浃口,上虞县令自城墙破口逃遁,事急从权,为兄只好暂领城中诸事!”
林子易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很不是滋味,余姚县令领兵作战,却血洒城头,而上虞县令不战而逃,反而保得周全。
“如今已经过了两日,为何不见我朝大军?”,林子易站在城头远眺西方,发现依然没有动静,就扭头问谢兴。
“再等几日,步卒不比骑兵,从郡治山阴赶往上虞县,缓则三日,急则两日,余姚县已经救之不及,我朝大军应是缓行前来。”
林子易点了点头,没有再抱怨,心中的焦急依旧难掩!
又等了两天,依旧没有看到晋军,林子易心中明白过来。
等不来援军了!这个威名赫赫的北府老将谢琰,已经老了,怕了,不敢派兵驻守小小的上虞县,只愿窝守浙东重镇山阴县。
晋军这里没有动静,但是孙恩叛军却是步步紧逼。
起初,徐道覆担心晋军会在浙水两岸暗置弓兵,于是派遣两千在两岸四处纵火,发现晋军不但没有设伏,连晋军探马也没有。
心中疑惑,担心晋军另有计谋,徐道覆赶忙向孙恩禀报此事。
孙恩闻言,哈哈一笑,心里颇为自得,“那谢琰老儿,必定以为本帅会南下收掠三吴各地,因是浙水两岸没有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