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活着的袁崇焕(1 / 2)

对于袁崇焕的处置问题,朱由检花费了不少心思,也浪费了不少口水之后,才总算保住了他的一条命。

然后,朱由检又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或者说是给出什么诱人的条件,居然让温体仁这位内阁大臣坚定的站在他这一边,帮着朱由检四处游说其他反对派。

最终袁崇焕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还能继续留在体制内工作。只不过是在被降了N级之后,安排到礼部主客清吏司,担任了从五品的员外郎一职。

礼部的主客清吏司这一部门,主要负责的就是外交工作,根据胡文霆向朱由检提出的建议,袁崇焕今后的外交工作重点应该就放在对付蒙古方面,其主旨就要是让蒙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成为大明北部的屏障,帮着堵住建奴南侵大明的道路。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负责外交工作的,不应该是鸿胪寺吗?实际上,在古代鸿胪寺确实担负着一些和外交相关的事务,但它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更接近于现代外交部下属的礼宾司,也就是说鸿胪寺负责的是外国使臣朝见皇帝时的礼仪引导。

而真正的像出使或邦交之类的外交工作,其实是由另一个更加知名且重要的部门——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吏司来负责。

咱们不妨来说一下鸿胪寺的由来,最早从周代起,名曰大行人,设中大夫两人,掌接待大宾(诸侯)、大客(孤卿)之礼仪。秦朝叫典客,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

主要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接待、交往事务。(以原行人署,属邦署合并扩大,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因汉朝实行分封制,因此在汉朝时掌管各诸侯国的纳贡等事),到了汉景帝时期改名为“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为“大鸿胪”。

王莽时期改为“典乐”,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东汉罢置。至北齐,设鸿胪寺,隋唐有典客署,属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

从这反复的撤设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很多时候,外交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鸿胪寺在大多数时候都成为了一个边缘部门。

鸿胪寺主事的有:卿、少卿、丞、主簿。主官为鸿胪寺卿,鸿胪寺在级别上是属于正四品衙门。

再来说说礼部,礼部是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置。到了隋唐则成为了六部之一,以后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礼部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这个是重点)。礼部下设四司,其中就有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外国来使的接待以及国书投递等工作皆由其负责。

所以说,科举组织工作和外交工作这两项是礼部的主要职责。

在主客清吏司这一部门中,分别有主官郎中、 员外郎 、主事、笔帖式、经承等,郎中为正五品,员外郎相当于副职,为从五品。

闲话先说到这里,咱们主归正传,且说朱由检花费了好大一番心思,并经过一番运作之后,总算把袁崇焕给保了下来,还根据胡文霆提供的意见把他安排到主客清吏司工作。

但朱由检对袁崇焕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很了解,同时对拉拢蒙古应该采取的相关策略也不是特别清楚。

于是朱由检就派王承恩再次把胡文霆请到了乾清宫,想请胡文霆一起帮着把把关,并向袁崇焕也传达一些先进的外交理念。

于是,胡文霆就跟朱由检一起在乾清宫内见到了传说中的袁崇焕。

在各类史书中,对袁崇焕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他是卖国贼,,死有余辜、罪有应得;另一种则认为他是搞清英雄,死得冤枉、崇祯是自毁长城。

对袁崇焕的正面评价的如下这些观点:

比如对手努尔哈赤给出的评价是:“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同朝杨惟和的评价是:“十余年奴氛孔炽,士卒畏敌,不畏将帅。袁崇焕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军民始安其生,天下壮之,真今之方叔也 ”

抗清英雄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

康有为:“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遗文虽寥落,而奋扬蹈厉,鹤立虹布,犹想见鲁阳挥戈、崆峒倚剑之神采焉。”

“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动,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将多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人心,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则岂惟杜邮、钟室、凉风、金牌之凄感也。……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

梁启超:“使督师以前而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将不能越辽河一步,使督师以后而能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犹不能越榆关一步,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后金军之处心积虑,以谋督师宜也。而独怪乎明之朝廷自坏长城,为敌复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见,而与之俱尽,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

小主,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金庸:“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而对袁崇焕的负面评价则有如下一些:

同朝王在晋:“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张岱:“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朱舜水:“奴虏种类,原自不蕃。先年李宁远以奴隶儿子畜之,玩之掌股,使其长养内地,知我虚实情形;又加以龙虎将军名号,使得控崇别部,狡焉启疆,失于防御,遂灭北关、白羊骨诸种,益致彼猖。

又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滋蔓难图;然犹二十年蹂躏,三韩、燕云屹然无恙。即曾两入朔易山东,未敢公然盘踞。祗因流寇攻陷京城,惨杀文武。吴三桂愚呆竖子,失于较计,欲报家仇,勾引入寇;逆虏遂令三桂为导,乘机掩袭北京。”

而胡文霆则是辩证的对袁崇焕进行了看待,认为他既然在历史上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说明他在能力方面肯定是可圈可点的,否则一个平平无奇的人怎么会让这么多人对他进行评价呢?

于是胡文霆才会向朱由检建议,对袁崇焕进行有选择的使用,把他的权力限制到可控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他能对大明作出贡献那是最好的,反之,也不会对大明造成太大的破坏。

在胡文霆和朱由检两人闲聊了一会之后,袁崇焕就在王承恩的引领下,来到了朱由检和胡文霆两人面前,然后就恭恭敬敬的分别向两人行了礼。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被关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身上早已没了先前那种身为督师时的意气风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死里逃生之后,身上带着的那种谨小慎微的样子。

对此,胡文霆也是感慨万分,但出于对袁崇焕这名历史人物的尊重,在袁崇焕向他行礼之后,胡文霆还是从座位上站起来,认真的向他回了一礼,把袁崇焕感动得差点就流下了眼泪。

随后,胡文霆就向袁崇焕问起了一些关于蒙古的情况,在朱由检看来是胡文霆在考校袁崇焕,实际上却是胡文霆想通过袁崇焕的相关介绍,对蒙古的情况再作进一步的了解。

然后,胡文霆就真正的见识到了袁崇焕的口才和知识的广博,他向胡文霆介绍说,蒙古,从成吉思汗兴起开始,影响力逐渐延伸至亚欧大陆各个角落。

但是蒙古-元帝国的形成,对于蒙古只是一次统一,随着四大汗国兴起、没落,蒙古又重新回到了分裂的局面,直到达延汗对鞑靼形成统一,蒙古又逐渐回到明代视野。

蒙古在进入明代之后,重新回到两个大的部分:瓦剌和鞑靼。瓦剌在成吉思汗时代,是卫拉特蒙古,最早居住于蒙古高原北部、西伯利亚地区贝尔加湖南部森林地带的部落,也被称为“林木中百姓”,成吉思汗强大,他们开始臣服于成吉思汗统治,以及后来蒙古-元帝国。

瓦剌四个主要部落分别形成在准噶尔盆地附近,即: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也包括辉特等小部落。不过,这些部落从未真正统一,而是交替统治和臣服。土木堡之变中的也先,就是瓦剌之中准噶尔部落的,统治者是绰罗斯家族。

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主要分布在鞑靼。达延汗就是其中之一,他还把鞑靼分成了一些小部落,如察哈尔、兀良哈、喀尔喀、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

察哈尔是达延汗的大宗后裔,察哈尔又辖分很多小部落,如: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部落。察哈尔大宗的最高首领一般自称蒙古大汗,现任大汗是林丹汗。

除了鞑靼、瓦剌,还有一个科尔沁,这个部落主要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的后裔,分为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等,还包括巴尔虎等几个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