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天启二年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
天启七年,洪承畴升陕西督粮参政,继而就是在此次的陕西流民作乱一事中,向崇祯交出了一份比较亮眼的答卷,赢得了朱由检的青睐。当然了据史书上的记载,后续洪承畴还为大明帝国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因为胡文霆的到来,有可能使之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就暂且不提了。
可以说在洪承畴的前半生当中,他既算得上是大明的能臣又可以说是大明的忠臣。而且这个能臣的身份是他通过不懈的努力之后得来的,不过忠臣的这个身份却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恰好促成了让朱由检等一众人这么认为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洪承畴努力建功立业的想法与给大明续命这一客观情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洪承畴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客观上讲,他就是大明重要的忠臣似的人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实际上在历史上所有被称为忠臣的人当中,又有多少是从本心出发,真正称得上是忠诚的呢?又有多少人是像洪承畴这样,在他心里只是个人想着要建功立业,而恰好让别人认为他很忠诚的?许多时候是无法分辨的,因为谁也无法真正的走到一个的内心当中去。
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历史没有给这种人一个分辨的机会,也不需要后人去揣测。但不幸的是,历史上的洪承畴,在后半生却恰好遇到了这种检验机会。
松锦之战的失败,洪承畴本人本不该是负主要责任的,而是客观情况导致的,但关键的是他被俘后的选择却很值得世人玩味。
事实上,洪承畴被俘后可以有好几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显然是殉节。如果他这么做了,个人名节完全可以得到保全,也足够为后世尊敬,但这种选择的问题就是需要失去宝贵的生命。
而“临事方知一死难”,遇到生命抉择的时候,事实上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决,洪承畴在这一点上也和大部分人一样。
而第二种选择则是暂时投降,日后找机会逃跑或反正。诈降反正的事例在历史上也是存在的,像东晋朱序那样,一时忍辱负重,后来成为孤胆英雄。还有西汉的李陵,虽然最终因为汉武帝偏听偏信,断绝了他的反正之路,但后人还是大多对其选择了理解和原谅。
但这么做的问题就是操作太难,成功的希望比较小。既要个人有足够能力和耐心,又要对手连续犯错,还得己方阵营有足够的时间和对方耗着并有耐心等着自己,没有各种的机缘巧合,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种是投降后当活死人,既不为对方出谋划策,也不为对方充当马前卒,总之就是不再有所作为。选择这样做的人,在历史上其实也不少,打又打不过,死又不想死,逃又逃不掉,那就索性吃吃喝喝玩玩算了,以后啥事也不干了。
其实在洪承畴同一个时代的前后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先前被俘的祖大寿,还有后来因为“水太凉”被后人嘲笑了一辈子的钱谦益等人。虽然这些人也免不了被人嘲笑被人批评,但是至少和洪承畴相比起来,对他们的批评要轻上许多,巨人最多不过是说他们没有骨气以及贪生怕死罢了。
还有第四种选择就是投降后努力替新的主人干活。洪承畴和后来的三藩无疑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了。
后世对洪承畴这个人争论得最多的就是,就算理解洪承畴确实怕死,非常希望能保住性命,但他为什么不选择第三种而一定要当选择第四种呢?
既然先前的祖大寿已经证实了选择走第三种路,个人安全甚至富贵也完全没问题,为什么洪承畴就不愿意选择走虽然有些窝囊,却也能得到安稳的第三种路线呢?
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因为洪承畴本质上最看重的还是自己要做的事情能否成就功绩,至于忠诚与否,对他来说,那只是副产品而已。
如果自己成就功业的过程中,又恰好与忠诚一致,那么他就选择做大忠臣;相反如果不一致,那就抛弃忠诚,仍然坚持着去实现他的功业。因此也就注定了他会选择和祖大寿等人不同的道路。相应的也就注定了洪承畴不仅仅是缺少骨气的问题,而是赤裸裸的带路党,能够毫不犹豫的对本族同胞举起屠刀的超级刽子手。
所以,后世有句话玩笑话叫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指的就是,一个人如果有才而无德,那他的破坏力将非常恐怖,因为他们既有迫切的成事欲望,又没有丝毫的道德底线,还偏偏相当有能力,这种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朝代来说,当然不可能宣传和鼓励这种行为,这也是后来清代统治者为什么也要将其放入《贰臣传》中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话说回来,对于一个确实有真才初学、能帮着解决大明当前困境的人,如果完全放着不用那又是极大的浪费,所以这种人就需要具有高明手腕的上司去对他进行驾驭,假如朱由检真的是一位高明的领导,那么洪承畴也未必不能一直在他手里做一个忠臣加能臣。
可惜的是,朱由检虽然也算得上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但一来是年纪太轻,而且还有些自以为是、急于求成,把宝完全压在了洪承畴身上。却根本没想到他终究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却有能力的能臣。这不仅仅是这君臣二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悲剧啊。
胡文霆在左右权衡了好一番之后,先是开口向朱由检问了一个问题:“陛下,如果我和洪承畴这两人当中,让你选择一个来相信,你最终会选择谁呢?”
朱由检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我当然是选择相信老师您了!”
紧接着朱由检又好奇的问了一句:“怎么,难道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洪承畴这个人有问题吗?那我再换一个就是了。”
胡文霆苦笑着对朱由检摇了摇头,然后违心的对朱由检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通过史料了解到,对洪承畴这个人在处置陕西流民事件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做法,感到有些难以接受而已。
小主,
但他所做的又是目前能解决陕西流民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陛下,你应该知道,我是比较看重人命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我是不太赞成轻易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的。
我知道洪承畴最终就是采取了大量屠杀流民的这一做法,通过减少陕西地界的人口,既保证了没有足够的流民参加作乱,又简接的实现当地粮食供应平衡。
而我目前也是刚刚起步,根本拿不出海量的粮食来供应陕西那边,所以虽然不太赞同洪承畴的这一做法,但为了陛下你的大局,也只能选择默认他的这一做法了。
但我担心的是,一旦洪承畴这个人杀戮过重之后,最终会迷失了本性,因而做出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来,因此我希望能提前对他准备一些钳制的措施,以免在他走入歧途之后,给大明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朱由检认真的问道:“那老师您打算怎么来对他进行钳制呢?”
胡文霆试探着对朱由检说道:“如果陛下能相信我的话,能不能给一道密旨,允许我在发现洪承畴有不对劲的苗头时,能够不经过向你汇报,就直接对他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然了,我这么安排只是为了以防万一而已,如果洪承畴能够一直保持着对大明和陛下忠心的话,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还有陛下你也可以放心,除非是在十万为急的情况下,我才会先斩后奏,否则在进行处理之前,我都会先跟进行通气,在征得你的同意之后,我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胡文霆通过一些史料上的记载,也了解到朱由检这个人还是有比较重的疑心,因此为了打消他的一些顾虑,还是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说明。
果然,朱由检在听完胡文霆的一番解释说明之后,很爽快的就到书桌上书写了一道密旨并顺手交给了胡文霆,大意是持有此密旨者,一切均可便宜行事。
胡文霆看了之后,连忙对朱由检说道:“陛下,我只要求拥有对洪承畴这个人临机处置的权力就够了,你这给的权力也太大了一点,我可承受不起啊。”
朱由检豪气的一挥手说道:“我相信老师的为人,知道您是一心一意为了我和大明天下着想的,因此,老师您也不必再跟我客气了,就这么定了。”
胡文霆只好再次向朱由检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