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维夫见证了秦军的辉煌战绩,曾经被他视为强大无比的本都和亚美尼亚,在秦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就连强大的安息帝国也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最终被击败。对于阿托维夫这类蛮兵来说,这种现实的冲击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秦军的强大实力。
蛮夷之人向来敬畏强者而非心怀仁德,阿托维夫等人在见识过秦军的强大后,对加入秦军并没有丝毫抵触情绪。相反,他们认为跟随强者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荣耀和利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阿托维夫和其他蛮兵纷纷投身于秦军的怀抱,共同追求更伟大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希腊半岛爆发的战争为顿河都督府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其中,希腊人拥有最多的技能,大量的希腊工匠和农民加速了顿河都督府的建设进程。
在印度作战过的牛群对这些蛮兵非常满意,与印度奴兵相比,他们要强得多,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肮脏。
在他看来,这些蛮兵只需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汉字和汉语,然后熟悉秦军的军法,就完全可以作为仆从军使用,给予他们新汉人的身份也是可行的。
然而,王高并没有在印度待过,所以对此并不了解,只是听说而已。这些蛮夷和他以前所率领的蛮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如何管理蛮夷,秦国的五军都督府最有发言权,因为这正是他们专门负责的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最早的羌人开始,经过漫长岁月的实践与总结,再到后来的西域各族、乌孙、匈奴、月氏、大夏、康居等等等等,王高等人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来应对不同族群。他们渐渐摸透了其中的规律,并掌握了一些共性特点。因此,对于如何去驯化和管理这些民族,他们早已轻车熟路。
不过,想要让他们完全融入秦国,彻底接受秦国的语言文化价值观,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但这仅仅是个开端而已。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化,还需要十到二十年的努力。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那些没有太多机会与秦国接触的蛮族,王高曾与黄皓、拓拔朴朴三人交流过。他们一致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身上。因为这些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正处于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通过对他们的培养,可以迅速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秦国的社会环境。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这些孩子们将会长大成人。而当他们成长起来之后,秦国的统治才能够真正地稳固下来。届时,这些孩子可以担任基层官员或教师等职务,推动蛮族的汉化进程。这样一来,蛮族的汉化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牛群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自己隶属于中央军,大战结束后将回归中央。按照秦国目前的计划,可能会在泰西封周边的大城市选择一个地方作为驻地,以稳定局势。这样一来,未来战争将会减少许多。
而与他们对峙的安息军队也没有闲着。米特里达梯二世裁汰下来的许多士兵都被调到了他们那里。虽然这些士兵大多是老弱,但经过挑选仍然能够勉强使用,至少可以填补防线。
安息在收权精兵简政,秦国各条战线也没闲着,犹以西境北境为最。
西境与北境的秦军已经提前完成了休整,并开始着手准备新的战斗计划。其中,最为活跃的当属西境与北境两地的秦军,他们不仅没有丝毫松懈,反而更加积极地备战,尤其是西境和北境的军队。
自秦王率领秦国主力军西征以来,西境和北境的秦军就一直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如今,秦王率领的主力军停留番兜休整,西境和北境的秦军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更好地保卫国家,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
在这种背景下,西境和北境的秦军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改革。他们对现有蛮兵进行了重新整合,优化了军队结构,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同时,还大力搜罗工匠,给蛮兵提供力所能及的各色装备,提高蛮兵的战斗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西境和北境的秦军麾下蛮兵逐渐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支军队拥有相对普通蛮族精良的装备、高素质的士兵以及先进的作战理念,成为了二人麾下重要的辅兵。而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部队实力也得到了显着提升,为日后与安息再次开战打下胜利的基础。
在顿河都督府黄皓于小亚细亚半岛建立初步统治后,加上本都和亚美尼亚两国的支持,大量的蛮兵被正式整编,以语言相通的千人为一队,派秦兵统领,分为步骑弓三种兵种。
在这七万余人的军队中,步兵有四万之众,他们手持各种兵器如刀枪剑斧盾等,身上的盔甲则大多来自于安息、希腊以及蛮族所缴获的铜甲、铁甲和皮甲。
而三万骑兵,则由西徐亚、阿兰、萨马尔提等游牧部落的蛮族组成,这些骑兵的武器主要是枪矛,同时也配备了刀剑盾作为辅助,他们的盔甲多数来自亚美尼亚和本都的上贡。
至于两万弓兵,其中一万是步弓兵,另外一万则是弓骑兵,他们的武器主要是投矛,同时也配有少量的弓箭,由于需要灵活行动,所以大多数人只配备了皮甲或者根本没有穿甲胄。
两人将所得的蛮兵分成两半,各自率领一部分,那些被淘汰的蛮兵则被送往黄皓管辖的卫所,让他们从事农耕、放牧、渔猎或是武器制造等工作。
此外,每一千名蛮兵会安排一名秦兵来管理,教导他们一些简单的汉语指令,以便他们在战场上能够听懂命令。
亚美尼亚和本都所提供的骑兵全部归入王高麾下,因为他的卫所兵与虎豹骑相比,战斗力差距较大,所以需要更多的兵力支持。
此时的希腊半岛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原本繁荣的城邦如今已被迁徙而来的蛮族所占领。然而,这片土地并未因此沉寂下去,反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训练基地。两人将这些城邦当作练兵之所,轮流带领军队前往此地,进行实战演练。他们通过模拟攻城战来磨练士兵们的战斗技巧,并加强了蛮族与秦兵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士兵们的战斗力,还获取了大量的武器、盔甲等战略物资,极大地缓解了大军在当地的资源压力。经过大半年的激烈战事,这些蛮兵逐渐成长为一支精锐之师,他们的武器装备得到了充分的补充,甚至连最普通的士兵也配备了皮甲,具备了一定的防护能力。
阿托维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由于其年轻且学习能力出众,再加上屡立战功,他成功地从众多士兵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一名骑兵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托维夫凭借着卓越的表现晋升为副千户,负责协助秦兵千户管理手下的一千名骑兵。
阿托维夫见证了秦军的辉煌战绩,曾经被他视为强大无比的本都和亚美尼亚,在秦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不堪。就连强大的安息帝国也无法抵挡秦军的进攻,最终被击败。对于阿托维夫这类蛮兵来说,这种现实的冲击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秦军的强大实力。
蛮夷之人向来敬畏强者而非心怀仁德,阿托维夫等人在见识过秦军的强大后,对加入秦军并没有丝毫抵触情绪。相反,他们认为跟随强者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荣耀和利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阿托维夫和其他蛮兵纷纷投身于秦军的怀抱,共同追求更伟大的目标。
与此同时,在希腊半岛爆发的战争为顿河都督府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其中,希腊人拥有最多的技能,大量的希腊工匠和农民加速了顿河都督府的建设进程。
在印度作战过的牛群对这些蛮兵非常满意,与印度奴兵相比,他们要强得多,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肮脏。
在他看来,这些蛮兵只需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汉字和汉语,然后熟悉秦军的军法,就完全可以作为仆从军使用,给予他们新汉人的身份也是可行的。
然而,王高并没有在印度待过,所以对此并不了解,只是听说而已。这些蛮夷和他以前所率领的蛮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如何管理蛮夷,秦国的五军都督府最有发言权,因为这正是他们专门负责的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最早的羌人开始,经过漫长岁月的实践与总结,再到后来的西域各族、乌孙、匈奴、月氏、大夏、康居等等等等,王高等人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来应对不同族群。他们渐渐摸透了其中的规律,并掌握了一些共性特点。因此,对于如何去驯化和管理这些民族,他们早已轻车熟路。
不过,想要让他们完全融入秦国,彻底接受秦国的语言文化价值观,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但这仅仅是个开端而已。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化,还需要十到二十年的努力。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那些没有太多机会与秦国接触的蛮族,王高曾与黄皓、拓拔朴朴三人交流过。他们一致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身上。因为这些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正处于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通过对他们的培养,可以迅速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秦国的社会环境。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这些孩子们将会长大成人。而当他们成长起来之后,秦国的统治才能够真正地稳固下来。届时,这些孩子可以担任基层官员或教师等职务,推动蛮族的汉化进程。这样一来,蛮族的汉化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牛群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自己隶属于中央军,大战结束后将回归中央。按照秦国目前的计划,可能会在泰西封周边的大城市选择一个地方作为驻地,以稳定局势。这样一来,未来战争将会减少许多。
而与他们对峙的安息军队也没有闲着。米特里达梯二世裁汰下来的许多士兵都被调到了他们那里。虽然这些士兵大多是老弱,但经过挑选仍然能够勉强使用,至少可以填补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