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为国储才
崇祯十二年三月底的大明京城
入塞的清军已经完全撤走,相应的官员也受到了判处,大明京师解除了宵禁,打开四门,百姓开始可以自由出入。
只是长久地封闭,通州存粮被抢,加上北地春荒,粮食价格飞涨,城内百姓光是饿死就有上万人,加上冬季寒冷,京城封闭宵禁,取薪不易,又造成数万底层百姓冻死。
加上大量的污水污物清理不及时,造成城内污秽横流,滋生了大量的老鼠,又造成了数万人因病死亡。
所以至少半个月时间,京城九门提督的重要工作,就是监督顺天府尹指挥安排民夫清理城池各处犄角旮旯,将城内死者的尸体运到城外乱葬岗。
京城西面一带一时之间那是臭气难闻,直到春风拂面,才吹散浓烈的尸臭味。
大地回春之际,尽管北地残破,筹粮不便,好在运河解冻,南方的粮食可以通过运河北运,通州的地位再次显现,原本被清军掳掠一空的通州城,又再次吸引了大批的各地客商、各地百姓前往安家,因为这里有大量的谋生机会。
随着通州的正常运转,粮食的逐渐到位,京城的饥荒逐渐得到缓解,大明朝堂的各级官员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于是原本因为清军入侵而耽搁的很多事情,重新被拿了出来,由朝廷衮衮诸公开始商讨解决方案。
第一件事就是明确了在全国范围内,加派开征“练饷”七百三十万两,而这还不包括被清军摧残的北直隶和山东两省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方被“体恤百姓”的崇祯皇帝给免了一年的钱粮。
实际上,朝廷也是想多了,那些地方的百姓都被清军给掳走了,免于不免又有什么不同?难道还能去辽东来收税吗?
为何明末时期,山东地方的榆树开始疯长?
就是因为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土地荒芜得不到有效开垦,从这一年开始,大量的榆树种子开始在鲁西和豫东一带大量落地发芽,形成了大片扎根很深的榆树林。
要知道除了正赋以外,此时的大明额外加派的税款就有“辽饷”五百二十万两,“剿饷”每年增加赋税二百八十万两,如今又增加了七百三十万,由于大明朝廷规定的奇葩的纳税政策,这么多的增加的赋额,至少有七成税额是落在了山西、陕西、河南和南直隶四省的头上,并且朝廷加强了考核,要求地方严格按照各自任务,加强征税力度,一定要完成征税目标;
第二件事,就是京城一带毕竟运粮成本高,需要遣散部分勤王大军,让他们各回原籍就粮。其中安庆右营,按照崇祯皇帝和兵部的意见是,让现任代理都司率领全营前往辽西,直接与清军对战,但是这个方案被新任的内阁首辅薛国观大义凛然地给否决了,理由是安庆右营虽然战功卓越,但是自身的损伤也很大,急需休整和补充,贸然地送到边关,无异于拔苗助长,不利于为国储才。
薛国观毕竟刚刚扳倒政敌刘宇亮完成的上位,圣眷未衰,大家也都给了面子,最终的意见是同意安庆右营回到安庆汛地,增补人马;
第三件事,就是流寇的安置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牵涉到官职官衔、钱粮分配、汛地安置、整编改编、遣散回籍、土地分配等等诸多问题,这对于财政上千疮百孔的大明来说,困难度非常高,因此始终未曾达成确切的方案,只能按照内阁首辅薛国观的意见,暂时将问题搁置起来,先观察观察再说。
这样的结果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的大明朝堂,他真实无误地发生了。
上面的问题是不是真的一定就是无解的?
大明朝堂的那帮大臣,还以为那些流寇首领都是上杆子追着投降,所以摆起了谱,却不知各处的流寇,早已经耐心耗尽,变得暗流涌动。
(本章完)
第404章 为国储才
崇祯十二年三月底的大明京城
入塞的清军已经完全撤走,相应的官员也受到了判处,大明京师解除了宵禁,打开四门,百姓开始可以自由出入。
只是长久地封闭,通州存粮被抢,加上北地春荒,粮食价格飞涨,城内百姓光是饿死就有上万人,加上冬季寒冷,京城封闭宵禁,取薪不易,又造成数万底层百姓冻死。
加上大量的污水污物清理不及时,造成城内污秽横流,滋生了大量的老鼠,又造成了数万人因病死亡。
所以至少半个月时间,京城九门提督的重要工作,就是监督顺天府尹指挥安排民夫清理城池各处犄角旮旯,将城内死者的尸体运到城外乱葬岗。
京城西面一带一时之间那是臭气难闻,直到春风拂面,才吹散浓烈的尸臭味。
大地回春之际,尽管北地残破,筹粮不便,好在运河解冻,南方的粮食可以通过运河北运,通州的地位再次显现,原本被清军掳掠一空的通州城,又再次吸引了大批的各地客商、各地百姓前往安家,因为这里有大量的谋生机会。
随着通州的正常运转,粮食的逐渐到位,京城的饥荒逐渐得到缓解,大明朝堂的各级官员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于是原本因为清军入侵而耽搁的很多事情,重新被拿了出来,由朝廷衮衮诸公开始商讨解决方案。
第一件事就是明确了在全国范围内,加派开征“练饷”七百三十万两,而这还不包括被清军摧残的北直隶和山东两省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方被“体恤百姓”的崇祯皇帝给免了一年的钱粮。
实际上,朝廷也是想多了,那些地方的百姓都被清军给掳走了,免于不免又有什么不同?难道还能去辽东来收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