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 子牙定齐(2 / 2)

召公:小弟愿当此任。

商议已定,姜子牙遂以百岁高龄,再披战甲,率旧日诸将祭旗誓师,并传檄天下诸侯,各出精兵,返回牧野,杀向朝歌。

武庚早有准备,亲带殷商及东夷方伯联军迎击,负隅顽抗。终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武庚军队虽众,但无民心支持,且诸侯中只有管叔、蔡叔胁从,终究不能唤起将士斗志。于是两军接战,殷商联军一战而溃,全部瓦解,武庚等一众叛首,俱都成擒。

周公:武庚反叛,大逆不道;管叔助恶,并首倡谣言,皆命处死。蔡叔从叛,处以流放;霍叔知情不举,夺其封爵,贬为庶民。

武士领命,将武庚及管叔推出午门,转瞬间捧回二人首级,诸侯皆都凛然。

周公: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武庚自绝天下,本应就此毁灭殷商宗社,止其国祚。然我成王悲悯商人,且为延续成汤之祀,诏命将纣王长兄微子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建都于商丘。在原商都之地设立卫国,封王弟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

令旨传下,诸侯大悦。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归附宋国,或逃往三苗。又有朝歌殷商随从武庚叛乱顽民十数万人,被周公旦迁于洛阳,设置官吏监军,加以管教。

画外音:微子启既为宋国之主,便以国为氏,隐去殷商子姓;此后宋国历任国君及其嫡系子孙,便皆以宋为氏。武庚因复国失败被杀,其后裔不忘宗祖,留在朝歌守墓祭祀,并以殷、商、汤、禄为姓,皆是子姓分支。

武庚之叛既平,随征诸侯皆都告辞,率兵回归封国。

姜子牙率领周朝得胜之军,继续东征,陆续平灭东方诸夷五十余国;以张周朝国威,同时亦为齐国扫平四周强敌,一举两得。

东夷平定,姜子牙班师,与周公奉成王还于丰镐。

周成王设朝,大赏平叛功臣。周公辅佐成王,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定度量,天下大服。至周成王二十岁,周公还政于侄,北面参拜,退就臣子之位。

小主,

周公:当初武王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姬姓诸侯五十三。经历武庚之乱,臣以为需要再封诸侯,以屏护宗周,保我国祚永存。

成王:皆依王叔所奏。叔父治理天下有劳,且平定三监之乱,殷东五侯之叛,安定周室,立下赫赫战功。可归就鲁国纳福,封地方圆七百里,革车千乘。后世历代鲁公,可以天子礼仪祭祀周公。奄国原在曲阜,命迁至蒲姑,以让鲁国。

周公恐朝中无有大臣辅佐天子,依旧不去就国归封,仍在镐京侍奉成王。又与召公及姜太公商议,为加强对东方诸夷控制,三人联名上奏,建议将国都迁到成周洛邑。

成王:我岐周世居大河上游,迁至洛水为何?

召公:洛邑位于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占据东西交通咽喉要道,地势险要。

姜太公:伊、洛、瀍、涧四水环抱,汇流其间。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沿洛水东行,又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淮诸夷。

周公:洛邑且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平,不费诸侯民力。

成王:善哉,三公之论。准奏!即命召公先到洛邑卜宅,底定城址。

召公领命,遂辞帝离京,前至伊洛,经过仔细勘查,将城址定于涧水与洛水交汇之处,进而规划城廓、宗庙、朝市位置。规划完毕,还报成王。成王又命周公复到洛邑,全面视察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瀍水以西至涧水之东,于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由是正式奠基动工,举行盛大祭祀仪式,向殷商贵族及各诸侯国首领发布营建洛邑命令。

姜太公亦擅周易风水之学,乃陪周、召二公前往参观新都。观罢洛邑基址,太公大喜。

姜太公:二公堪定新都,果然虎踞龙蟠,气势非凡。未知如何施工?

召公: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四十九里,以为天下之大凑。

周公: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修建太庙、宗庙、考宫、路寝、明堂等五宫。宫殿宗庙建筑,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式样,城内另辟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通道。

姜太公:善哉!此都建成之后,便可名谓“中国”。

因召公监工得力,只经一年之期,新都建成。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鄏。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瀍水以东是为殷民住地,名谓成周。洛邑落成,周公带领百官,跟从成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升坐王城宫殿,先用殷礼接见诸侯,后至宗庙,祭祀文王。

此为周成王即位后第一次会盟诸侯,在周朝成立后也是首次。成周朝会诸侯,坛上挂绛帐,饰以黑羽。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不珠,朝服八彩,腰插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皆冠冕,无垂珠,朝服七彩,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坛上。

各方诸侯前来朝贺,向周公、成王奉献玉璋、大弓诸礼。太保召公献词,称《召诰》。

召公诰词: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周成王答: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冲子夙夜毖祀。

周公赞词:新都已成,大王始作万民明君之地。我王在此首次奉行隆重礼仪,举行祭祀大典,善哉!一切有条不紊进行。

周成王答:周、召二公勤勉辅佐冲子,指示我弘扬文、武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居于洛邑,举行大典。公之教导,小子无不顺从。

诸侯称羡,趋班朝贺。

周公:既迁新都,陛下当分派诸侯把守京畿,建置分封诸国,将武王十五兄弟、十六功臣封在四野,扞卫王室屏藩。

成王:准奏。

周公:奏请分给卫侯康叔殷民七族,乃是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专长手工艺者,以为役使;再分以八师,以防止殷民再反。

成王:准奏。

周公:另在封国内推行井田,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加强周王朝经济基础。

成王:准奏。

周公:赐予太师姜尚专征专伐特权,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召公奭封燕地,以为王朝东北屏障,切断殷商旧族与北方同姓孤竹国联系。

成王:准奏。

周公:大王当年应允叔虞之封,此时亦当兑现。

成王:我何时曾许诺封小弟?

周公:七年之前,梧桐树下,相许赐封,以桐叶为证,今岂忘之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公说罢,由袖中拿出一片枯叶,摆在龙书案上。成王盯视枯叶良久,再经叔父如此提醒,这起猛然想起此段公案。

镜头闪回。周武王驾崩,十三岁成王即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

成王年幼,与小弟叔虞感情交好,故在散朝之后,常在宫中梧桐树下一起玩耍。

有一日,兄弟二人又在树下游戏,忽一阵秋风吹来,梧桐树叶纷纷飘落。

成王忽想起日间上朝之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拔出肋下所佩小刀,将桐叶切成大臣手中所持“圭”状,将其郑重其事,送给叔虞。

叔虞:这是什么?

成王:我今为王,要封给小弟一块土地,使你立国。此乃印信,你便拿去!

叔虞:多谢兄长!

叔虞接过“叶圭”在手,便欢欢喜喜跑出,跑去将此事告知叔父周公。姬旦闻言点头,便索其叶圭,收而藏之。

闪回结束。成王看到叶圭,忽地想起此事,于是不由失笑。

成王:幼年趣事,只不过是和小弟叔虞玩闹而已,岂可当真?

周公:人生在世,以信为重;庶民尚且如此,况大王身为天子,更有叶圭为据哉!王言不戏,出口如纶,民则信赖。倘罔顾信义,任意玩笑,则无由统驭天下矣。

成王:王叔所责甚是。即刻宣召叔虞上殿,册封于唐,命为唐侯。

光阴荏苒,周公年老,致仕还家。周公在丰地养老,三年后便得重病,然后离世。

周公既死,遗有八子:伯禽、君陈、凡伯、蒋伯龄、邢朋叔、茅侯、胙伯、祭伯。

周公八子分别被封于周、鲁、凡、蒋、邢、茅、胙、祭等地,各为国君。

周公既死,召公在朝辅政。当时将岐山宗周之地一分为二,自陕地(今河南陕县)以西,由姬奭主管;陕地以东,由周公旦主管。

姬奭治理陕西地区,深受百姓拥护。巡行乡里城邑,便在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上至侯伯,下到百姓,都各得安置,无人失职。

周成王在位二十二年,立下中兴之基,遗命传位太子姬钊,然后去世。

姬奭、毕公率领诸侯,引导太子姬钊拜见祖宗之庙,反复告诫,并写《顾命》,颁行天下,明告诸侯。姬奭辅佐成王、康王两代君主,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开创“成康之治”,为周朝兴旺打下坚实基础,以至其后国祚得以延续八百余年。

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都镐京,岁寿一百三十九岁。子丁公吕汲继其父齐侯爵位,继续辅佐周康王在朝,掌管周王朝精锐部队三千虎贲,保卫丰镐。

姜子牙在齐国时间虽短,但因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盐优势,因而人民归附,使姜齐成为大国。

周康王二十五年,中原安定,康王姬钊率领大军北征,攻打鬼方。

经过两次大战,周朝大获全胜,杀敌无数,缴获牛羊马匹,数不胜数。

鬼方不仅损失惨重,并且被俘四个首领,自此再也不敢骚扰周朝边境。周朝由此边境安定,百姓大安,周康王威加诸侯,四夷无有不服。

当时诸侯跟随周康王征伐,大国便有楚国国君熊绎、鲁国国君伯禽、卫国国君康伯、晋国国君姬燮、齐国国君丁公,小者无算。为答谢辅佐之情,勤王随征之功,周康王便将所获宝贝器物,分别赐给诸侯。

但在颁赐宝器之时,周康王心怀偏私,因齐、晋、鲁、卫亲缘较近,故皆得到重赐,而楚国因无亲缘关系,便即不曾赏赐。楚侯熊绎由是大怒,渐渐不服周朝管辖。

周康王东征北伐皆胜,威加四海,于是便在周成王庙宇所在地丰宫会盟诸侯,树立周天子地位,史称“丰宫之朝”。周天子檄文到处,天下诸侯都无不凛遵,皆亲至丰宫祭拜周成王,同时朝贺天子康王。由是周天子地位再次确定,威势赫赫,四海咸服。

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在位二十五年去世,安葬毕原。子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

周昭王即位之后,继续扩大疆域,素喜征伐。先东征攻打诸夷部落,并多次获胜。后闻荆南多铜,便多次寻找借口发兵南下,并以南方曾国、邓国、鄂国等诸侯为先锋。由是先后南征,平定虎方、荆楚、扬越等地蛮族叛乱,并深入江汉以南,大获铜器财宝以归。

周昭王十四年,夏四月初八,天象异常。镐京河、井、泉、池突然同时泛涨,溃围横溢;山川大地摇晃,宫殿、民宅倾危。夜间,又有五色光气贯入紫徽星座,遍于四方,尽作青红之色,天空中二十八宿皆都不见。诸侯及大臣见此,皆谓王道缺失,以致异象叠生。

昭王十六年,亦即公元前980年,昭王姬瑕无故东征,率军对东夷各国进行军事威慑。楚侯闻说天子东征,想起北伐鬼方时惟独不赐宝器之辱,趁机挑唆虎方、荆楚及扬越叛周。虎方、荆楚、扬越诸部,泛指长江中游江汉之间诸多方国部落。毗邻鄂、曾二国富产铜矿,虎方诸蛮便欲侵吞二国,争夺铜料。由此一经楚侯挑唆,便即反叛,来夺铜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昭王闻报大怒,亲率王师,联合曾国、邓国、鄂国等诸侯大军,就此南征虎方、楚蛮、扬越等部落。同时命令东方诸侯,率本国部队从王南征荆楚。南征行动计划周密,经由唐、厉、曾、夔,一路高歌猛进,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以归。

此后不久,昭王复又组织二次南征,铸器铭功而回。

昭王末年,三次南征,又获大胜,得到大量青铜,班师回程。

过汉水时,昭王下令搭建浮桥以渡。

因队伍中携带大量青铜,大军半渡之际,浮桥承受不住,突然垮塌,如同山崩地裂。

昭王与蔡公正乘战车而行,浮桥垮塌,便都随车落入江中。随行卫士,无不惊叫。

时有昭王右弼卫士辛馀靡,身高力大,且善游泳,纵身跳江,下水寻找。

随波逐流半日,辛馀靡最终背负昭王尸首到达北岸。然后又返回江中,捞出蔡公尸体。周昭王本来班师凯旋,居然溺水而死,便成周史一大疑案。

画外音:据晋朝时出土《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周昭王十六年,天子伐楚,涉汉,遇大兕。昭王十九年,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昭王二十四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王南巡不返。

据鲁国纪年推算,时为公元前977年。此乃三次南征,声势浩大,但全军覆没。周人讳言此事,只以“南巡不返”叙之。昭王南征,于周史及楚史皆谓重大事件,却因周人隐讳,因而蒙上重重迷雾,甚至连周昭王征伐对象是谁,至今尚都存在争议。

周昭王时,楚国位不过子爵,封地仅五十里,荒僻贫弱。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倾力南下攻打楚子。而楚蛮分散而居,地域广大,且占据铜矿产地铜绿山,正适合作为周昭王南征对象。昭王南征楚国说法,其实是以讹传讹。

民间传说:周昭王三征蛮楚,获胜班师,在北渡汉水之时,征用楚国船只。楚人无端被伐,本对周王室怀有怨恨,于是趁机落井下石,使用胶粘木船以渡昭王。船到江心,一经水泡浪打,胶船便即散裂,周昭王因此落水身亡。

因此传说影响巨大,后世诸侯列国对楚侯颇有贬词。但据《楚史》所载,楚人不但对此传说不屑一辩,即便对于周昭王“伐楚不归”史实,也都予以否认。若依《史记·周本纪》记述,则说周昭王因到南方巡狩,卒于江上。彼时,汉水两岸尚还不是楚国领土,则昭王之死于汉水,与楚人何干?故而天子不返,难以罪及楚国。

历史真相:北宋时期,在湖北安陆出土六件西周时期青铜器,称为“安州六器”。据六器所记,周昭王十六年南巡亲征,命曾侯南宫氏为帅,曾中为先锋,征伐楚荆。王师威势难当,大军到处,楚荆大小部族、方国纷纷归顺。昭王沿汉水东岸南下,亲率大军渡江。

扬越氏鄂部闻说周天子亲至,乃命部族主力军退缩,藏匿到南面大山之中。昭王一举占领铜绿山,得其大批铜矿石。便留军驻守铜绿山,复率大军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因先锋曾中屡建大功,遂赐其极多铜材。曾中返至封国,便用昭王所赏赐铜材,铸造成一批青铜礼器,并刻文记载此次战争情况,便是“安州六器”。

周昭王赏赐随征诸侯,率领大军返回。鄂国部落扬越氏复从山中尽出,杀死留守周军,复又夺取铜绿山。周昭王大怒,于十九年再次亲征,命大臣祭公为帅,引戍卫镐京西六师,再攻楚荆。由是一战而胜,复夺大批青铜矿材以归。当凯旋回师北渡汉水之时,因携带大量青铜,导致桥梁垮塌;又遭遇异常天气,故此损失惨重。此为二次南征。至于第三次征楚,安州六器并无记载,周史语焉不详,只以“南巡不还”四字概括。

画外音:据相关史载,只因周天子昭王多次伐夷,三下荆南,由是虎方、楚蛮与扬越等部落便被彻底平定。曾国作为征南先锋,在数次征战中大得其利,实力大大增强;楚国亦趁机坐收渔利,悄悄坐大,渐渐不服周室。

昭王既死,因是在班师途中,又因溺水丧师极众,恐天子驾崩消息传出,恐怕动摇己方军心,犹惧鄂地部落乘丧出击,故而随征将士秘不发丧。急急班师。周师北归镐京,众臣乃为天子发丧,宗室诸侯拥立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

周穆王即位之时已到中年,生性坚毅果决,因谓国内矛盾复杂,故先着手治理内政。

姬满:命伯臩为太师,向朝廷百官重申执政规范,发布《臩命》;吕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制定墨、劓、膑、宫、大辟五刑。布告四方,以正天下。

众臣:天子英明,我等凛遵。

在周穆王励精图治、重典控制之下,九州再度安宁,诸侯凛然归附,昭王盛世得以延续。穆王既见四海安堵,便兴王师,两次北伐犬戎。(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