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集 鬼谷双子(1 / 2)

春秋之末,巨星相继殒落。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左史丘明七十七岁,因读书着作勤奋过度,导致目盲,辞官回乡。

又于故乡创立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国语》,记述数十年来见闻,诸候要事,及君臣间兴衰得失策论。《国语》乃为中国首部国别史,与《左传》珠联璧合,可谓史界双璧。

左丘明子名左瞻,精通儒道,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孙名左启,同样博学多才,终身以为鲁国大夫。四代孙左诚超凡脱俗,才华出众,归隐不仕。

王莽新政时,曾召集天下学者为其所用,左丘明十五代孙左起曾受招聘。左起不愿为王莽效力,又惧遭其加害,于是改姓为丘,逃到陶阳,终隐居不出。其后代便以丘为姓,其实与左氏乃为同宗共源。又有山东肥城石横都君邱氏,也以左丘明为其先祖。

清雍正朝为避孔子名讳,丘氏奉旨加上“邑”旁,便即为邱。北齐《魏书·地形志》及唐朝《元和郡县志》,都记载左丘明墓遗址与都君吻合。

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1年。在孔子逝去二十八年之后,一代史圣左丘明逝世,寿止于一百零五岁。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创始人,向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开山鼻祖,更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其与孔子为同时期人,较孔子年长四岁,二人关系密切。

镜头闪回,数十年前。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定公器重。

鲁定公欲命孔子为司徒,未找三桓商议,先问左丘明意见。

左丘明:孔子,当今圣人也。圣人当政,庸才则必失职。主公若用孔子,却又议于三桓,岂可得乎?

鲁定公:卿何知三桓定然不从?

左丘明:昔有周人,喜毛裘,复爱肉食。欲为皮裘,议于狐狸,索其皮毛;欲办牲祭,又谋于牛羊,索要其肉。话犹未完,狐狸及牛羊皆远奔藏匿。则五年毛裘不成,十年牲祭未办。原因无他,谋于对象非也。主公欲命孔子为司徒,却议于三桓,此与狐狸谋皮,牛羊谋肉,同一理也。

鲁定公大悟,遂不经三桓同意,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参与鲁国之政。

为纂修史书,左丘明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查阅档案经年。回鲁之后,孔子撰写《春秋》,左丘明则据《春秋》而作《春秋左氏传》。

鲁国是周公封地,保存前代多种礼乐文献,向称礼乐之邦。西周亡后,周文化在西方诸国荡然无存,却在鲁国保留完整。左丘明既为鲁国太史,掌握丰富文献资源,以成《左传》史学巨着。《左传》是谓左丘明史官生涯最大成就,亦是华夏文明不二财富。

左丘明去世当年,是为秦厉共公在位二十六年。

便在此年,秦厉公突然发兵征伐蜀国,袭击南郑。

蜀人不备,一时张皇失措,丢失南郑,遂退守剑门险关危隘,以阻止秦人继续向南进攻。秦人偷袭南郑得手,始命左庶长在南郑修筑城墙,并以重兵把守。

其后十余年间,蜀人不断集结兵力反攻,终将南郑收复。南郑争夺之战本是古蜀国自卫反击战争,但依《史记》所载,却称此为“南郑反”。其实有误,不当以此三字为解。

镜头闪回,重温古蜀王国由来,前世今生,以明其历史沿革,沧海桑田变迁。

古蜀人未建国时,是从岷江上游所兴起土着部落。

蜀地上古文明,可分为前后五个时期,乃是蜀山氏时期、蚕丛氏时期、柏灌氏时期、鱼凫氏时期,以及开明氏时期。

画外音:蜀地文明在先秦时期,迥异于中原文化;蜀地部落,亦大不同于中原奴隶制诸侯邦国。“蜀”字由来,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象形为一条大眼蚕虫,是指所有蛾、蝶类幼虫,即是野蚕。《说文解字》: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云:蜎蜎者蜀。蜎蜎者,幼虫蠕动之象。武王伐纣之时,蜀人曾经出兵相助。但关于蜀国历史,先秦文献中皆无详载。直到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始载蜀国史传。

商周春秋时期,古蜀王国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战国时期,蜀国向北保有汉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东据有嘉陵江以东地区,成为西南大国。

未有蜀国之前,先有蜀山氏部族,生活于岷山之中,故又称岷山氏。

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禹会诸侯于涂山,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夏桀十四年,命扁率师征伐岷山氏,岷山氏献二女琬、琰于桀,导致妹喜失宠。岷山氏之后,约于周平王东迁之初,复有蚕丛氏,乃是古蜀国第一位国王。

又有传说,蚕丛乃是首个驯养家蚕者,则蚕丛生活年代远早于周,当为商代早期部落首领。蚕丛死后,蜀人为其建造石制棺椁。三星堆出土青铜纵目面具,可能便是蚕丛形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蚕丛氏统治蜀地数百年,柏灌氏取而代之,史书中对其记载较少。西汉杨雄作《蜀王本纪》,说蜀王先名蚕丛,后名柏灌,后名鱼凫。柏灌氏统治蜀地,维持数百年之久。鱼凫氏继柏灌氏之后治蜀,进入农耕社会。

三星堆古城营建于商代初期,是为鱼凫王统一蜀地之后所建。三星堆遗址所出土大量精美青铜器、海贝、象牙,表明此时古蜀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古蜀文明神巫色彩浓厚,甲骨文中多次提及。至商朝晚期,鱼凫氏被来自南方之杜宇氏取代。

传说杜宇从天而降,其妻名利,从江源井中冒出。杜宇带族人以武力推翻渔凫氏统治,自立为蜀王。周武王联合庸、蜀、羌等西土八国伐商,则其中蜀国之君。便是杜宇。

周朝建立次年,武王姬发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是蜀王率其部落自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在今温江万春镇建鱼凫城,成立杜宇氏蜀国。古蜀国自此开始,便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杜宇乃是奴隶制古蜀国首位君王,史称为蜀望帝。

杜宇年老之时未传其子,而将君主位禅让给同姓族人,时为蜀国相杜灵。

据传说,杜灵实为荆州鳖精,死而复生,化为人形,至古蜀国为相。

当时洪水泛滥,蜀国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水流不出。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向东,形成今之长江。

望帝杜宇因其功高,便即传位于杜灵,自己入山修道,死后化鸟。因此鸟乃杜宇所化,又叫声鹃鹃,故名杜鹃。

杜灵既为蜀王,建都郫邑,号开明帝,又曰丛帝。

丛帝传子卢帝,称开明二世,曾攻秦国至雍。卢帝之子开明三世称褒子帝,西征青衣羌、又向南征服獠棘,使得蜀国疆域大大扩展,超过杜宇时代。

约公元前六世纪,开明五世在位,筑城为都,号曰华阳。传至九世,终迁成都。

秦厉共公二年,秦、蜀之间始通聘享。

二十六年,秦命左庶长在南郑(汉中)筑城,蜀军退入剑门关据守。

此后,古蜀王国与秦国之间就汉中地带,展开长达百余年冲突较量。可见在战国早期,古蜀王国军事力量甚为强大,并不逊于中原诸侯强国。

修建南郑同年,秦厉共公又伐关中平原东部重镇大荔,乃为古芮国及同国所在。于是攻而取之,于此设临晋县,是为大荔县建治初始。

及至次年,亦即周贞定王十八年,越王发兵灭缯。缯国位于今山东省苍山西北,百余年前曾为莒国所灭,后又复国,至今终被越国灭亡。

此时晋国韩、赵、魏三卿,瓜分智氏封邑。

赵氏获利最多,得到晋国北部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在赵氏封邑之南,魏氏偏西,韩氏偏东。

魏氏西隔黄河以邻秦国,北依吕梁山以临赵氏,东连王屋山以依韩氏,南越中条山及黄河而临陕地,被裹在晋国西南一隅。虽然易守难攻,但也被就此压制封锁,难以向外开疆拓土。魏驹由此,愤愤不平。又四年,魏桓子薨逝,因长子早亡,传位于长孙魏斯。

周贞定王二十一年,范蠡八十八岁,已居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二十年。此地位于天下之中,范蠡居此,操师尊计然所授经济之术治产,积资又成巨富。

洛阳人白圭,受范蠡薄利多销之教,得其经商诀窍,经营“下谷”之类生活必需品。丰年收粮时,其价高于市场;歉年出售时,又低于市场。如此加速周转,积着率岁倍之。

范蠡:凡经商者,须按天时变化,此谓时断;又须选择贸易对象,此谓智断。两断结合,于中取利,则无有不成功者。

白圭:何为时断?

范蠡:盖农业收成,必与气候有关;天时循环,丰歉也有循环。此谓时断。

白圭:何谓智断?

范蠡:利用丰、歉价格差异,可得兼倍收益。此谓智断。

白圭再拜受教,以此行之,数年便为魏国首富,被世人称为“商祖”。

又有鲁国穷士,名唤猗顿,闻说陶朱公甚富,往而问术。

范蠡:子欲速富,当畜五稼。

猗顿:何谓五稼?

范蠡:乃指母马、母牛、母羊、母猪、母狗耳。

猗顿大悟,再拜而去。十年之间,获息不可胜计,从此成为豪富之家,驰名天下。

六月十九日,家人盛开筵宴,为陶朱公大办八十八岁寿辰。范蠡居中高坐,鹤发童颜,腰直背挺,耳聪目明,开怀畅饮,儿孙绕膝,满座尽欢。

此时发妻越盈,亦已八十有余,其发如墨,齿如扁贝,并无一颗脱落,与家主夫君并肩而坐,笑颜如花。

此一场酒,直从午间饮至申时,家人已喝倒一半,陶朱公依然兴致不减,呼卢不休。

越盈忽然变色,以箸敲案:老不死,适可而止,便是正好。何必直待日薄西山,非在儿孙辈前丑态尽出耶!

陶朱公闻言猛吃一惊,抬望户外,见树影东斜,嘻笑道:小师妹,老乞婆,此言是也。可不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之人?时已至矣,吾将去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于是嘻哈不绝,离席而去。

家人以为其必是回后院寝卧安睡,也自无人在意。

直待次日辰时,不见二老出庭,这才着慌。遂差老仆往卧室察看,才见主母越盈已坐化榻上;家主陶朱公却已不见,就此不知所踪。

陶朱公其实走犹未远,只在定陶往北八百里外,今河北保定曲阳县,羊平镇黄山之上。自昨日寿宴之上被老太婆说了几句,就此大彻大悟,于是离席出府,趁着酒兴,施开道家妙法,唤作“陆地飞行之术”,端地是日行千里,两头不见星光。

未到次日午时,已立身山颠之上,闪入松林之中。

是时阳光酒落林间,便如洒下一地金钱,只见一个紫袍道装老者手柱黎杖,立在松下,傍有一块大石,石傍又有一台,上置美酒一壶,鹿脯一肘,酒盏成双。

那老者听闻脚步之声,缓缓转过身来,笑道:陶朱公缘何来迟?

范蠡看清来者,却是旧日函谷关尹喜,又惊又喜,揖首作礼:我道是何人?原来是师叔驾到,失礼至甚,罪过,罪过!

关尹喜见范蠡认出自己,笑道:我与陶朱公同为道门。子何以师叔尊我,自谦如此?

范蠡:前辈年长,且是老子门徒,我师计然亦是。则前辈不是师叔,又作何解?

关尹喜大悟:贤契原来是计师兄传人,这便是矣。

于是重新叙礼,分坐于青石两侧。关尹喜就袖中掏出《道德经》来,递与范蠡:我师西去之时,命我于今年本月今日,于此处等待陶朱公来,将此经传之。却未料竟是计师兄贤徒,并无外人,那便正好,所谓肥水不留外人之田也。

范蠡双手接过,将手一扬。那书卷便化作一只仙鹤,飞上枝头停憩。

关尹喜笑道:陶朱公居官为相,领兵为将,经商以至千金之富,修道又能通玄,真天地之间奇才,贫道万不能及。趁此无聊,何不手谈一局,快意人生?

范蠡:长者之命,敢不依从?只是无枰少棋,师叔莫非欲要舌战?

尹喜:若要舌战,岂不辜负此鹿脯仙酿?

说罢,将壶中之酒斟入玉盏,顿时香气四溢;又就盘中扯下一块鹿脯,递予范蠡,自己也撕一块,分吃对饮。

范蠡一边饮酒吃肉,一边心下讶异,不知他要如何对弈。

尹喜莫测高深,放下酒盏,对面前青石用袖一拂。那巨石便即平展光滑,如同桌案。又伸指凌空虚划,纵横各十九笔,那石案上就现出一面棋盘,深入盈分,如琢似刻。

范蠡喜悟,遂伸手向后,就地上抓起一把黑石,在掌心中轻轻抚弄一番,再置于对方案角,便成扁圆黑子;又捉一把白石,以道家真功抚摸,瞬间便成白子,放置自己案角。

黑者全墨,白者全白,皆都晶莹如玉,闪闪发亮,望之可爱。

两位仙翁面面相觑,各抚掌大笑,于是吃肉喝酒,开怀对弈。

尹喜见陶朱公让于自己执黑,也不客气,信手拈子,下在乾宫四四之位;范蠡知道师叔客气,顺手应以白子,下在艮位,横三纵四。二人一来一往,便即攻守连环,渐渐入神。

不料此时,山上下来一位樵子,路过松林,窥见有二翁着弈手谈,大感兴味,亦便走近,将斧头及柴捆放置松下,袖手旁观。

不料只这一盘棋局,山中不知岁月,人间不知数十春秋,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那樵子只顾贪看仙着棋路,浑然不知身旁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局未终,脚下败叶已经没踝,松下柴捆复变树丛,斧柄已经朽不能用。

中国历代皆有樵子入山遇仙,观棋以至烂柯传说,此为最早版本。

尹喜与范蠡一局棋罢,黑子只争白子半目,终为双活之局,下个平手。

日光已暗,晚霞满山,树林遍披黄金之色。壶中之酒方尽,盘中鹿脯将完。尹喜略数棋目,哈哈大笑,将手一招,满枰黑白子皆入袖中。刚要起身,忽见枰傍樵子,不由大惊。

范蠡回头,看到樵夫,暗道不好。于是问道:樵子何来,怎地误入此处?

那樵子被问,回过神来:小儿本是山下容邑赵家村人氏,姓周名咸,世代务农。因七日之后便是小人婚期,故入山打柴伐木,以备办理宴席之用。未料巧逢二位松下弈棋,贪看仙家妙招,竟忘归途;兼且冲撞仙翁,有失回避,死罪,死罪!

说罢,便要回身挑柴下山。忽见柴捆无踪,斧柄柯朽,只余斧头。

樵子大惊道:此事为何?这可真是奇哉,怪也!

尹喜摇头:原来如此。岂非天意?只是罪过不小,有亏此位周樵。

那周姓樵子双眼发呆,不知他所念何辞。

范蠡笑道:虽是罪过,但此等缘法,亦非常人所能遇到。此位樵哥,我来问你,据你方才所云,说要七日之后成婚。你妻可是赵家之女,父名茂才,女唤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