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b’和‘a’相拼,就是‘bā’‘bá’‘bǎ’‘bà’。”戴浩文在黑板上写下拼音组合,带着学生们反复拼读。
随着课程的推进,拼音的组合越来越复杂,但戴浩文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细心。
“我们来读‘zhuang’这个拼音,先读‘zh’,再读‘u’,然后是‘ang’,连起来就是‘zhuang’,‘庄’的读音。”
学生们跟着他的节奏,认真地拼读着每一个音节。
然而,学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学生总是混淆某些拼音的发音,比如“n”和“l”,“z”和“zh”。
戴浩文便想出了一些独特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区分。
他让学生们捏住鼻子来感受“n”和“l”发音的不同:“当你们捏住鼻子发‘n’的时候,会感觉鼻腔有震动;而发‘l’的时候,就没有这种感觉。”
对于“z”和“zh”,他则让学生们观察自己的口型:“发‘z’的时候,舌头是平的;发‘zh’的时候,舌头要微微卷起。”
经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学生们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传统的学者对戴浩文教授汉语拼音提出了质疑。
“这等新奇之物,从未见于经典,岂能随意传授?”一位老学者摇头说道。
戴浩文回应道:“前辈,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快速地识字读书,是有益的创新。”
但老学者依然不认同:“祖宗之法不可变,此等旁门左道,终难登大雅之堂。”
面对质疑,戴浩文决定用实际成果来证明汉语拼音的价值。
他组织了一场识字比赛,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使用传统的识字方法,另一组则运用汉语拼音。
比赛开始,使用汉语拼音的学生们能够迅速拼读出陌生汉字的读音,进而理解其含义,速度明显快于另一组。
最终,使用汉语拼音的小组取得了胜利。
这场比赛让那些质疑的声音暂时平息了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汉语拼音的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在汉语拼音的帮助下,识字量大大增加,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了显着提高。
戴浩文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自己又为古代的教育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他也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着他去传授,还有更多的观念需要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