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倓想了想,他觉得这个逻辑还不能如此粗暴简单。
他问道:“朝廷铸钱都从哪些地方购买物资?”
“是从各地商人那里,商人则从民间收集。假设臣是京畿的一个商人,朝廷向臣购买了箭矢,臣会让商社的人制造,至于原料则来源于商社从民间的购买。”
“每一环都是购买所得?”
“是的。”
刘晏知道圣人担心的地方在哪里。
朝廷向民间购买物资,这笔钱是从钱监里铸造出来的,朝廷的本意是买物资没错,但更希望钱能流入到各个阶层手中。
而不是被某一个阶层所把控。
“洛阳造船案后,两京的商社就出现了大规模的严查,两京商社的商人现在还是比较严格的遵循商社法的。年初刺史案也同样牵涉到了地方许多商人,官商勾结是对商社法和工人收入的一大危害,臣觉得这一次的严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这些。”
“如此说来,找民间大量购买物资,钱流入到商人手里,还有一部分是可以流入到工人和其他原料提供者的手里的?”
“粮价就可以反应出来,如果钱只是到了商人口袋,财富过于集中,粮价是很容易下来的,只需要粮食供给多一些。但现在的粮食供给已经很多,粮价却还比天宝年间高,说明相当一部分人是有不错的收入的。不仅仅是朝廷购买物资使他们有钱,各地商社按照律法运转,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就能养活不少人。”
李倓这才点了点头,他心里寻思着,刘晏没有学过现代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但他长期从事财政,对商业和民生的观察细致入微。
居然能用很简单的话说出供需关系出来,也能从供需关系中阐述出货币发放的时候的流向问题。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总结发钱和物价波动。
“朕昨日接到高仙芝的奏疏,他已经发兵西进,西域今年要大打仗。吐蕃不会安身的,但漠北朕也要打。钱和物资都得准备充足!”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西域路途遥远无法及时满足,其他各方的物资全部充足,臣做过测算,吐蕃人要发起战争,只要陇右防线能坚持住,以目前的粮食储备,可以坚持两年!”
“如此长时间吗?”连李倓都大吃一惊。
“各条河道的渡口、船坞修建完毕后,运输已经远远超过之前,同样的货物,过去需要三个月,现在只需要不到一个月。这其中还有各地商业兴起的原因,购买的人增多,愿意去做物流的商社更多。却还补齐了朝廷军用。”
李倓顿时来了精神。
没想到这商社一正规化,铸钱的数量增加起来,民间的积极性就起来了。
这其实也说得通。
汉初采取黄老之道数十载,民间日渐富裕。
这也认证了李世民、李隆基,包括他李倓的治国理念,与民休息,少折腾。
朝廷出一些规章制度、律法,做好辅助即可。
民间聪明的人一大堆,他们看到机会后,会自己冲上去的。
什么都要管,最好只会管出一大帮子巨婴出来,稍微松一下,就乱套。
“那朝廷今年打仗……”
“朝廷今年打仗的军费和物资都是充足的!”
“好好,朕等的就是这句话,熬了两年,总算回过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