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国库欠款(2 / 2)

这样的人好,但来往起来也会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不过总体来说,贾玦还是很佩服尊敬吕端的。

“你怎么想的?”林如海问道。

贾玦叹息了一口气道:“其实这件事我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陛下和太上皇是一定会让我同意的,我承受得住压力,但宁荣两府其他人能承受得住吗?”

“再说了,宁荣两府的情况姑父你也知道,珍大哥是个不晓事的。”

“二叔,他向来是老太太说什么就是什么。”

“而老太太对父亲隐忍保守的做法从来都不赞同。”

“剩下的敬大伯和父亲,我在外面搅得天翻地覆他们都没有出来约束我,就知道他们现在也已经放弃了继续保守下去的想法了。”

林如海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朝中其实很多人都早已看出了宁荣两府的风向转变。

应该说,从贾赦同意贾玦出仕的那一刻起,就代表宁荣两府对未来的方向就已经在改了。

毕竟要低调就得低调得彻底,这头说远离朝堂,结果那头又安排人出仕做官,想两头都沾,这天底下没这么好的事。

贾玦这时将一旁的礼物放到桌子上笑道:“昨日惹林妹妹生气了,这是我带的一点赔罪的礼物,还望姑父帮我转交一下,也代我替林妹妹陪个不是。”

林如海笑道:“你倒是有心了,都是至亲的兄妹,这么见外干什么,还能隔了心不成。”

贾玦苦笑着摇了摇头道:“昨天的事是我的不是,说话没个把门的。”

林如海闻言收敛笑容,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脸上尽是惆怅。

贾玦见此,斟酌了一下言辞,缓缓的道:“我觉得姑父还是应该再娶才是。”

林如海摇了摇头,他明白贾玦的言外之意,林黛玉的教养现在是个大问题。

他没有想到这几年贾母把林黛玉养成了这个样子,现在林黛玉才十岁,一切还有补救的机会,等再过几年就该出阁了,倒那时可就没有什么补救的机会了。

可是让他在娶,他也实在没那个心思了。

林家书香门第,教养自然不同于寻常人家,知书达理、搭理家务只是基本。

可是现在这别说基本,就是在礼这个字上林黛玉都很多弄不明白。

这要是嫁人,林家的百年清誉毁于一旦都很有可能。

可是谁来负责教养现在却在林如海这里走进了死胡同,这不是随便选一个人就可以的,哪怕是宫里那些千挑万选的宫女都没几个能行的。

一般的人只能培养出会读书会管家的女子,真要培养出书香门第的纯正大家闺秀,培养出那种品行、气质、胸怀、眼界,不是书香门第出身的女子一般都不行,首先该从那里下手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当然,也不是说不是书香门第出身的女子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书香门第的主母。

贾敏就是一个例外,不然贾代善也不会执意要给他安排一个书香门第嫁过去。

当初若不是迫于国公府的面子,林如海的母亲是连来相看贾敏都不愿意来的。

可是见面之后却一眼就相中了贾敏。

但是这种毕竟比较是罕见的,林如海若要续弦,大概率还是得从书香门第选的。

但书香门第出身的大家闺秀,有几个愿意嫁给林如海这个四十多岁的人呢,林如海也不愿意拉下这张脸厚着脸皮去求。

且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事他也不愿意去做,可是若是不娶书香门第的人,娶其他家世的人,意义就不大了。

毕竟关键点还是在于林黛玉的教养。

贾玦怀揣着心思急匆匆的赶回了荣国府,马上找到了贾赦将吕端找他说的事告诉了贾赦。

贾赦听完沉默了一下,才道:“我们去东府找敬大哥商量一下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玦点了点头,两人也不耽搁,立马便动身到了东府贾敬院子里。

在听完贾玦的叙述后,贾敬沉默了一下道:“答应吧!”

“我们既然已经做出了不远离朝堂的决定,那就只有一条道走道黑。”

贾玦叹道:“我担心老太太会让我这边接下催缴国库欠款的差事,他那边又一个劲的去讨好那些勋贵维持关系。”

贾赦对于贾玦这话只是沉默,他非常了解贾母,他明白贾母可能真能做出这种事来。

但宁荣两府想来一体,更何况是荣国府内部呢。

两头都想吃的后果很有可能是最后两头都落不着好。

贾敬看了一眼贾赦道:“官场的事,婶婶还是不要插手的好,这件事哪是她能够想明白其中关节的。”

“陛下要是觉得宁荣两府的投名状交得不好,为了防止意外,是绝对会直接砸盘子的,到时候将玦哥儿至于何地?”

“且就目前这个形势,勋贵这条船还是不要过于靠近的好。”

贾赦叹息道:“我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老太太哪是我能拦得住的?”

贾敬道:“你拦不住,到时就去玄真观找我,我来拦。”

贾玦道:“这件事其实不是陛下和太上皇不砸盘子就没事的,其他人也很容易砸盘子。”

贾敬道:“只要陛下和太上皇还不想砸盘子,且事态不是太严重,问题就不大。”

“派人把那些欠国库钱,又德高望重或是功勋卓着的老臣盯紧点,如果出事的人不是什么德高望重、功勋卓着的老臣,陛下和太上皇就能压下。”

贾玦点了点头表示明白。

接下来贾敬叫来了贾珍、贾政、贾琏,又仔细商议了一遍这件事情。

为了把投名状做得漂漂亮亮的,两府在这件事上是绝对不能出现不同声音的,为了表示宁荣一体,贾敬安排宁国府首先交上三十万两欠银以做表率。

宁国府还完欠银后,荣国府就紧跟着还上荣国府借的二十五万两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