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交换(1 / 2)

永乐大帝 焚琴煮鱼 3596 字 1个月前

徐达的病榻前,气氛沉重而肃穆。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如今已是生命垂危,气息微弱。朱棣,这位未来的大明皇帝,此刻正紧握着徐达的手,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不舍。徐妙云,徐达的女儿,也是朱棣的挚爱,早已泣不成声,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衣襟。

徐达微微张开眼睛,看到女儿如此伤心,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柔情。他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声音微弱而坚定地对徐妙云说:“妙云,不要哭了。我们都是武人的儿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这一生,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早已看淡了生死。你出去一下,我有事情要和燕王说。”

徐妙云虽然心中万分不舍,但看到父亲坚定的眼神,她知道这是父亲的命令,不得不从。她依依不舍地看了父亲一眼,然后转身走出了房间。

门轻轻关上,房间里只剩下徐达和朱棣两人。徐达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在积聚着最后的力气。他看着朱棣,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信任和期待。

朱棣看着徐达,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徐达不仅是他的岳父,更是他的恩师和战友。他们一起经历过无数的生死考验,共同保卫这大明的江山。如今,徐达即将离他而去,他心中充满了悲痛和不舍。

徐达看着朱棣,缓缓开口:“燕王,我这一生,最骄傲的就是能够有你这样的女婿和学生。你聪明、勇敢、有决断,是大明未来的希望。我死后,希望你能继续坚守我们的信念,保卫我们的江山。”

朱棣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紧握着徐达的手,声音哽咽地说:“师傅,您放心。我会牢记您的教诲,继续保卫我们的江山。我会让大明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徐达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欣慰,他望着朱棣,眼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女婿啊,我对你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我知道你心中的抱负远不止于此,我也清楚当前的局势对你来说并不乐观。”

徐达顿了一顿,似乎在寻找最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继续说道:“我打算上书朝廷,推荐你暂时接替我统领这十三万边军。我知道,你的父皇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找到一个能与你我相媲美的统帅来接管这支大军。为了边疆的稳定,朝廷可能会选择妥协。”

说到这里,徐达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紧盯着朱棣,仿佛要看透他的内心。他继续说道:“但是,我也明白,你可能需要向你的父皇展示一种态度。你需要让他看到,你不仅有才华和能力,更有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

朱棣听着徐达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徐达不仅是他的岳父,更是他的导师和朋友。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着徐达,说道:“岳父大人,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会用我的行动来证明,我不仅有才华和能力,更有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我会让父皇看到,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徐达看着朱棣那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欣慰。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准备好承担起更重的责任了。他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好,我相信你。那么,我们就开始准备吧。就让我临死前为我女婿增加一柄利剑吧。”

徐达缓缓的闭上了双眼,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备受朱元璋赏识,被誉为“开国第一功臣”。洪武十八年(1385 年),徐达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朱棣的报丧奏折和徐达的临终奏折几乎同时抵达了金陵。这两份奏折,一份充满了战友情深,一份充满了忠诚与怀念,都让人深感痛心与惋惜。

徐达的奏折中,他首先回忆了与朱元璋小时候的情谊,那时候的他们,一起在田野里奔跑,一起在河边钓鱼,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成为了他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接着,徐达回忆了与朱元璋并肩作战,打下了大明江山的那段峥嵘岁月。他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分享胜利。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铸就了他们坚不可摧的战友情谊。

在奏折的最后,徐达向朱元璋表达了自己的不舍和忠诚。他写道:“陛下,臣就要离去了,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是,臣的忠诚永远属于大明,属于陛下。臣已经任命朱棣为副帅,暂时代管北方边军。臣相信,朱棣一定能够胜任这个职务,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守护好北方的防线。”

而朱棣的奏折中,除了报丧外,他主要表达了对朱元璋决策的拥护,对立朱允炆为皇储的赞同。他写道:“父皇,您的决策英明,朱允炆贤能仁德,必能为大明带来繁荣昌盛。儿臣将全力以赴,为大明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朱棣也深深的怀念了自己的大哥朱标。他写道:“大哥的离去让我深感痛惜。我们曾经一起读书、一起习武、一起游玩,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小主,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凝重地审阅着徐达的奏折。这位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如今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仿佛失去了一部分的自己。然而,更让他感到愤怒的是,徐达在临终前竟然私自任命了朱棣为副帅,代管北方军队。

朱元璋握紧拳头,心中涌起一股无奈。他知道,现在自己确实没有办法去否决这个任命。北方的军队需要稳定,边塞的安宁至关重要。如果此时因为自己的私人情感而贸然行事,很可能会引起北方的动荡,给朝廷带来更大的麻烦。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将奏折放下。他知道,自己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以适应这种新的局面。他不能让个人的情感影响到整个朝廷的稳定。同时,他也要对朱棣进行严密的观察,确保他能够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元璋开始着手调整朝廷的布局。他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加强了对北方军队的监管。同时,他也与朱棣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着他的动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朝廷逐渐恢复了稳定。朱棣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能力,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虽然徐达的离去让朱元璋感到悲痛和愤怒,但他也明白,这是朝廷发展的必经之路。他需要放下个人的情感,为了整个朝廷的稳定和发展而努力。

徐达的病榻前,气氛沉重而肃穆。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如今已是生命垂危,气息微弱。朱棣,这位未来的大明皇帝,此刻正紧握着徐达的手,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不舍。徐妙云,徐达的女儿,也是朱棣的挚爱,早已泣不成声,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衣襟。

徐达微微张开眼睛,看到女儿如此伤心,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柔情。他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声音微弱而坚定地对徐妙云说:“妙云,不要哭了。我们都是武人的儿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这一生,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早已看淡了生死。你出去一下,我有事情要和燕王说。”

徐妙云虽然心中万分不舍,但看到父亲坚定的眼神,她知道这是父亲的命令,不得不从。她依依不舍地看了父亲一眼,然后转身走出了房间。

门轻轻关上,房间里只剩下徐达和朱棣两人。徐达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在积聚着最后的力气。他看着朱棣,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信任和期待。

朱棣看着徐达,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徐达不仅是他的岳父,更是他的恩师和战友。他们一起经历过无数的生死考验,共同保卫这大明的江山。如今,徐达即将离他而去,他心中充满了悲痛和不舍。

徐达看着朱棣,缓缓开口:“燕王,我这一生,最骄傲的就是能够有你这样的女婿和学生。你聪明、勇敢、有决断,是大明未来的希望。我死后,希望你能继续坚守我们的信念,保卫我们的江山。”

朱棣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紧握着徐达的手,声音哽咽地说:“师傅,您放心。我会牢记您的教诲,继续保卫我们的江山。我会让大明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徐达的脸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欣慰,他望着朱棣,眼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女婿啊,我对你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我知道你心中的抱负远不止于此,我也清楚当前的局势对你来说并不乐观。”

徐达顿了一顿,似乎在寻找最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继续说道:“我打算上书朝廷,推荐你暂时接替我统领这十三万边军。我知道,你的父皇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找到一个能与你我相媲美的统帅来接管这支大军。为了边疆的稳定,朝廷可能会选择妥协。”

说到这里,徐达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紧盯着朱棣,仿佛要看透他的内心。他继续说道:“但是,我也明白,你可能需要向你的父皇展示一种态度。你需要让他看到,你不仅有才华和能力,更有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

朱棣听着徐达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徐达不仅是他的岳父,更是他的导师和朋友。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着徐达,说道:“岳父大人,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会用我的行动来证明,我不仅有才华和能力,更有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我会让父皇看到,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徐达看着朱棣那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欣慰。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准备好承担起更重的责任了。他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好,我相信你。那么,我们就开始准备吧。就让我临死前为我女婿增加一柄利剑吧。”

徐达缓缓的闭上了双眼,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备受朱元璋赏识,被誉为“开国第一功臣”。洪武十八年(1385 年),徐达病逝,享年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