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1)

春日宴 昆仑山上玉 843 字 3个月前

薛婉樱又转过脸睇了她一眼,然后微微倾身,将其余三本推得离她们远一些,只剩下一本《女戒》。

甄弱衣认命地拿过书,翻了起来,书页间有不少字迹工整的簪花小楷,想来应当是出自咸宁公主的手笔。她一边翻着,一边等薛皇后的讲解,薛皇后却只是将书摆到案几上,贴近她,拉着她的手贴着书上的方字,一句一句地念起来。读书的间隙,她走神了,因为薛皇后的一缕头发散了开来,拂着她的脸,有些痒。

她问薛皇后:“娘娘何以不告诉我书中讲的是什么呢?”

薛皇后看了她一眼:“这不是告诉你了?”

甄弱衣盯着她看了一阵,摇了摇头:“娘娘只告诉我,这字怎么读、怎么写,却没有告诉我这些字合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意思。”

薛婉樱微笑着,并不直言,而是对她道:“你知道《女戒》出自何人之手么?”

甄弱衣诚实地摇头。

薛婉樱于是柔声道:“让我来告诉你。它出自班昭之手,班昭的兄长是班固,带着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劝服西域诸侯共攘匈奴的班固。班姬才学不输其兄,代兄续著《汉书》,更成为邓太后的女师。”薛婉樱一口气讲到这里,一双盈盈的眼睛看着她。

甄弱衣不知道班固是谁,也没有读过汉书,但薛婉樱的意思她却懂了。班昭这样才华不逊男子的女人,自己从未深藏闺中,行事强悍,男子亦自愧不如。做出《女戒》这样的书,不过是应诏之举罢了。班昭本人兴许都未必认同书中所言,那么多的道学家前仆后继地为它注解,不可不谓意义微薄。又或者他们本身也和班昭一样,只是出于应诏,唯有那些真的信了的人,显得可悲且可笑。

她又抬眼去看薛婉樱。端庄宽仁的皇后,也是充满讥诮的皇后。笑容越得体,心中的讥诮之声就越浓。可尽管不认同并讥诮着,她还是维持住了最体面的姿态,成为万人敬仰、众人爱戴的中宫之主。

甄弱衣突然道:“折中,也是折衷吧。”这句话没头没尾的,显得难以理解,薛婉樱的傅母沈氏走进来替她们卷起珠帘,听到了不由皱起了眉。

但她知道,薛婉樱能听懂的。

薛婉樱看了她一眼,沉默了大约半盏茶的时间,薛婉樱说:“你不懂,人生实在有太多的不得已。”

沈氏走进来,面带笑容地告诉薛婉樱:“大公子和周小公子从边地回来了,特地入宫前来。”

大公子是薛婉樱的堂兄薛临之,也是如今的丞相薛琰的长子,以军功封归德将军;周小公子则是薛婉樱舅父的长孙周玉明,今年不过十三岁的年纪,和他毫无建树的父亲、祖父相比,周玉明自幼熟读兵法,善于弓马,颇有其曾祖父周眺当年的英勇。也因此,周太后很是看重这个侄孙,甚至打算着让他越过他的父亲继任齐国公之位。

薛婉樱听了,有些惊讶地放下手中的笔,偏过头去问沈氏:“这么快?阿兄前次给我的书信中不是说要六月才能回京么?”说着起身呼来婢女为她换衣,又让涂壁去告诉咸宁公主的女师今日不必为公主授课。安排完了一切,又想起屋子里还有一个人,于是看了甄弱衣一眼,略略思考片刻后,薛婉樱干脆道:“你随我一道出去见一见来客吧。”

甄弱衣下意识地就要拒绝,她不喜欢见人,如果可以就想在屋子里待着,等她回来继续教她背书,但薛婉樱却像是看穿了她的懒散,根本不给她拒绝的机会,拉着她的手就往外头走。

- - -

薛临之和周玉明先去了周太后的兴庆宫拜谒,约莫一刻钟后才到了丽正殿。宫人入内伏地通禀,薛婉樱的傅母沈氏立刻吩咐道:“来人啊,设屏风。”

薛婉樱看了她一眼,方才因为得见家人的喜悦不知怎的因为这句话而黯淡了一分。她摆摆手,语气很淡地道:“都是自家人,又何必如此拘束。何况这儿有这么多人,您不必太过谨慎了。”

沈氏的脸上看上去仍是不大认同,却到底依了薛婉樱,只是临了了又低声抱怨一句:“公主还在呢?”薛婉樱摸了摸女儿的头发,笑了一声:“那也不打紧。”

甄弱衣目光所及,看到咸宁公主白净的脸上泛起一点淡淡的粉色,垂下了头。她又看了薛婉樱一眼,像是明白了什么。

——对于薛婉樱来说,不死不休未免太难。世间最可怕的不过是匕首上绑棉絮,你最爱的人就是你的枷锁本身。要挣脱这枷锁,不仅伤了自己,还会伤及枷锁本身。而这枷锁对于薛婉樱来说叫儿女,叫薛家和周家。

薛临之和周玉明很快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