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京城(2 / 2)

紫金帝国虽然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境内却没有几个像样的油田。

自从百年前异兽降临之后,石油这种战略物资,就被列为了管制物品。

除了朝地方政府可以申领到有限的汽油,也只有部队才能敞开用了。

所以,你别看紫金帝国公路修了不少,但是老百姓出行,也只能使用马车。

除此之外,这里用电也是受到限制的。

全国70%以上的电能,都用来供应京城和几大都城了。

剩下的电能分到各大城邦手里,就没有多少了。

所以一到晚上,除了维持基本生活用电之外。

整个城市都没有像样的灯光夜景。

至于空调电视这些家用电器,普通人就别想了。

电器或许不贵,但是电费绝对是你承受不起的存在。

富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只要肯花钱,这个世上就没有搞不定的事情。

关千山听完,对紫金帝国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抛开制度和统治方式不谈。

紫金帝国和北朝有点类似,但是又比它更开明一点。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毕竟是在乱世之中,能维持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娱乐和消费这块,只能往后稍稍了。

关千山他们一行人走了三天,横穿半个紫金帝国腹地,才来到了位于盆地中央的白玉京城。

整个京城三面环水,总人口超过三千万,占地面积达到了两万多平方公里。

是整个帝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白玉京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最中间的核心区域,自然是皇帝居住的皇城。

包括、皇宫、?三公九卿府邸在内,还有皇子和公主们居住的府邸,以及太子的东宫,皇室血脉至亲,都设在皇城。

这部分区域别看住的人少,可是却足足占了整个白玉京城四分之一的土地。

再往外就是内城。

像百官府邸啊,六大衙门啊,各部、司、局的办公大楼,皇家武院,各大院校、都设在这个区域。

还有很多大公司的办事处,各大商行的总部,各大城邦的联络处,以及外宾招待处,等等很多机构都把办公地点设在这里。

内城里面住着的人非富则贵。

这里随便一处宅子,价格都是你想象不到的高。

本身能住进这里,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整个内城加起来,差多占了白玉京城三分之一的面积。

它呈一个环状,将皇城拱卫在里面。

剩下的区域就不用说了,自然就是外城了。

外城,也叫都市圈。

这里生活的大都是平民百姓。

你别看外城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实际上那都是给平民住的。

真正有权有势的人没人会挤在这些空中阁楼上。

只有那些外地来此打拼的年轻人,才痴迷于那些水泥筒子。

外城与内城之间恰好被怒江给分割开来。

几条进入中城的大桥,全都被京城禁卫军控制。

普通人想要进入中城,除了出示身份证明,还要提前向地方部门申请。

没有合理的借口,一般是很难混进来。

有两名禁军护卫带路,自然没人敢阻拦关千山。

关千山甚至连马都没下,就被快速放了进去。

一进入内城,明显感觉到两名护卫收敛了许多。

他们再也不敢在大街上策马狂奔了,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两人带着关千山一路东转西转,终于在一处学府门前停了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下马吧!这里是皇家武院。除非陛下至亲,否则所有人一律下马而行。”

关千山骑了三天,屁股早就颠坏了。

他一把从高头大马身上跃下,伸着懒腰朝四处打量着。

只见眼前一座气势辉煌的石门,石门两边立着两根雕龙刻凤石柱。

左边石柱上,龙飞凤舞的雕刻着一列草书。

关千山细细看去,忍不住诵读出声。

“血光火雨恨冲天,共保江山,纵遇强敌犹敢战。”

念完,他又朝右边石柱看去。

“泪影烟云仇满地,同守家国,狭逢顽寇更需争。”

也不知这幅对联是谁写的,

关千山读完,忍不住热血涌动,暗暗点头。

不愧是皇家武院,专门培养高级军官的地方。

最起码的血性还是有的。

就是不知道这里的学员,是不是真像对联里说的那样,敢打,敢战,敢争。

大门口旁边,不少来来往往的学员注意到关千山这边。

他们看到关千山那风尘仆仆的模样,还有身上那套廉价的袍子,忍不住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又来了一个土豹子!瞧他那没见识的样,还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钻出来的。”

“这不是开学季还没到吗?他怎么提前来了?不会是走后门找关系来的吧?”

“八九不离十了。这小子长了一副穷酸样,也不知道借了谁的势,才找进武院的关系。”

“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天水关或剑阁那边举荐过来的。毕竟两大军团那边,每年可是推荐了不少士兵过来。”

“那些新兵蛋子,除了打架狠一点,根本一无是处。你看他那呆头呆脑的模样,跟个傻子一样。”

关千山自然也听到了周围的议论。

他堂堂一个先天级高手,又怎么可能跟这些小比崽子们一般见识。

一旁的皇家护卫见人越聚越多,赶忙冲关千山催促道:

“别看了,赶紧跟我们走吧,我们两兄弟把你送到地方,也好回去交差了。”

关千山闻言牵起马匹跟在两人身后,朝学院大门内走去。

整个皇家武院,比关千山想象中还要大的多。

三人足足走了半个多时辰,这才在一栋阁楼前,将马匹拴住。

“到了,就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