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 石宝借兵(二)(2 / 2)

李乾顺道:“我国国力与大辽国比如何。”

察哥道:“自是不如。”

李乾顺道:“既然不如大辽国,那我们就不必觊觎中原。这次作战无非有三种结果,上者:我军攻占渭州、京兆等地,将跟我大夏作战多年的西军连根拔起,立永乐政权为傀儡,让他们想我们进贡称臣。中者:未能立永乐政权为傀儡,席卷汉地财富而归,再次上表宋国说明我们受妖人蛊惑发兵,宋国必然顾及脸面恢复给我大夏的岁币。下者:西军从江南归来,与我军大战。西军在江南与百万永乐政权军队交战,必然是疲惫之师,我军养精蓄锐6年,这次正好与西军见一下高低输赢,以报当年横龙川之仇!无论上、中、下那种结果,我大夏都可以收复陇右之地,获得大笔财富。”

诸大臣听闻李乾顺的分析,齐声称赞道:“我主圣明!”

李乾顺道:“六年前我大夏国出动3万军队与西军5万人马会猎于横龙川,这次朕要以以虎博兔、泰山压顶之势起兵5万,兵发宋国!”

随即李乾顺任命晋王察哥为元帅、李良辅为先锋、潇合哒为参军带兵出征。对外宣传借给永乐政权10万人马,并且任命石宝为军师,王寅、庞万春为大将一并出征。

小主,

西夏国虽然已经汉化了不少,但是还是保留着很多草原民族的特点,比如军队还是以骑兵为主,集结速度也远快于宋军。李乾顺由于早就有东征之意,因此在万寿节之前就开始集结部队了。所以下旨后不到10天5万军队已经集结完毕了!西夏国人口不过百万,这次集结已经是起了西夏的倾国之兵了。

石宝看到西夏的军队军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江南跟西军打过交道,秀州一站西军只是几千骑兵就冲乱了方七佛和他带领的20万人马。当时西军的骑兵,特别那几百个铁甲骑兵,让他印象深刻。可是这次西夏军队集结点5万大军中,骑兵就有了3万,西夏骑兵中胡汉各族士兵都有,盔甲兵刃可能没有西军骑兵整齐,但是那股子彪悍气质远超西军。而且这些骑兵中带着弓箭的就有3千人之众,这些都是宋军极少的马弓手!西军中铁甲骑兵只有1千人,其中南征的只有500人,就给起义军带来了灾难般的毁灭。这次西夏3万骑兵中全身铁甲的铁鹞子就有8千多人!整个宋军中,能够使用神臂弓的士兵都是要精挑细选出孔武有力的士兵才能担任,所以人数并不多。但是西夏2万步兵中背着类似神臂弓的夏弩至少有2000多人,背着普通弓箭的士兵就不计其数。要是说这是军队的缺点就是服装不够整齐,队列有些散乱。但是总体来看那是要强过起义军百倍的军队,石宝第一次看到如此强悍的军队,不由得惊呆了。他也实在想不明白,为何西军能够跟这样的军队抗衡百年之久!

察哥看着被惊得目瞪口呆的石宝道:“石军师,我大夏的军队的军威如何呀?”

石宝道:“天下至强之军!”

察哥统领大军向大宋境内出发,石宝原以为是自己借的兵马,而且他也有军师的名头,军队相关事宜总得有些参考一下自己的意见吧。没想到西夏的将领对石宝等3个人都是爱答不理的,军队的进军路线也根本不跟他们交待。其实西夏军队没有必要跟石宝等人交待,西夏军和西军打了100多年了,都是知根知底的,西夏军队每次出征的路线都是固定的,根本就无需商议。察哥大军一出西夏边境,直奔秦州扑了过来。

西军跟没就没想到西夏均会夏季出兵,主力又在江南,因此一开始就手忙脚乱起来。秦州府的黄铎堡是每次都是西夏和西军交战的主力战场,这个黄铎堡西军的最精锐的怀德军的驻地,可是这次怀德军全军南征,留在黄铎堡守军面对5万大军不敢交战,直接弃了城堡退往了秦州。秦州守将是折尊道,这个折尊道是折可求侄子,只是岁数跟折可求差不多。本来也是个能征惯战的大将。可是现象西军主力不在,自己手里虽然有500铁甲连环马但是西夏军队却有8千多铁鹞子。而且这次西夏兵马号称10万,铁鹞子3万。折尊道怎么也不敢出城与西夏军队会战。

折家军队本来就是不善于守城的部队,面对西夏的大举进攻秦州只是守了几天,在这几天折尊道还是把西夏大举进攻的消息及时送了出去。西军驻守在各地的兵马自动放弃了守护城池向渭州、京兆、延安、环洲、庆州等地集结。折尊道感觉很难在在守住秦州了,于是放弃秦州,突围向渭州而去。

折尊道是走了,但是秦州的百姓确实是收到了刀兵之祸,损失惨重。西夏军则是士气高涨,他们已经跟西军交战百年,从来就没有想到能够这么轻松得到了秦州重镇。打下秦州后再向哪个方向进军,西夏军中产生了分歧。

原本他们以为在秦州会是一场恶战,没想到只是打了几天。得到了秦州后,以石宝的意思是尽快攻打渭州,因为渭州是西军家属的所在地。如果拿下了渭州,可以以西军家眷为人质,西军行动必然遭到掣肘。石宝的意见潇合哒也是统一的,但是潇合哒跟西夏军将领都看不起石宝等人,所以潇合哒就没有支持石宝。察哥和李良辅都想尽快消灭西军的在陕西两路的有生力量,现在西军把守的各镇中只有种师中在延安府有万余士兵,如果攻下延安府消灭西军的有生力量,那么陕西各路就可以任由西夏军驰骋了。

察哥是西夏军的主帅,所以他决定让庞万春带领西夏军中一部分汉军守住秦州,自己带领大军直奔延安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