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姜初夏和秦赫岚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灯火阑珊的城市,心中五味杂陈。
“外界的声音,有支持也有质疑,”秦赫岚轻叹一口气,“但我们不能因此停下脚步。”
“没错,”姜初夏转过头,目光坚定,“只要我们的初心不变,坚持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总有一天,我们会证明给所有人看。”
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信任,仿佛能穿透一切困难与挑战。
“那么,下一步计划是什么?”秦赫岚问,眼中闪烁着新的斗志。
“扩大试点范围,同时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让更多人理解并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姜初夏语气坚定,仿佛已经看见了未来那片更加璀璨的星空。
夜色中,城市的轮廓渐渐模糊,但在这对年轻创业者的内心,光明与希望却愈发清晰。他们的故事,正如同这座城市一样,正在悄然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走吧,未来,正等着我们去创造。”姜初夏轻声说,拉开了新的序幕。
秦赫岚点了点头,两人并肩走出工作室,迎向未知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而他们的背后,是整个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满怀期待的目光。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悄悄爬上了姜初夏的书桌。她揉了揉眼睛,拿起床边的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未读信息预示着新的一天不会平凡。
“看来,我们的回应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姜初夏边说边滑动屏幕,将几条关键的新闻摘要递给了一旁同样刚醒的秦赫岚。
“正面反馈不少,但也有一些深度的质疑。”秦赫岚皱眉,手指轻轻敲打着床沿,“我们需要更直接、更透明的方式来回应这些疑虑。”
“对,不如我们举办一个公开论坛,邀请各界人士参与讨论,包括那些‘技术伦理观察者’。”姜初夏提议,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一周后,一场名为“科技·伦理·未来”的公开论坛在市中心的会议中心举行。会场内外人头攒动,既有科技界的精英,也有普通市民,甚至还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学者和学生。
“我从未见过如此盛大的场面,这不仅仅是讨论,更像是一场科技与社会的交响乐。”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对着身旁的朋友感慨道,手中紧握着入场券,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论坛上,姜初夏和秦赫岚轮流上台,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详细解释了他们项目的运作原理、安全措施以及对社会的长远影响。台下的观众时而点头赞同,时而眉头紧锁,显然被这场思想的碰撞深深吸引。
“我必须承认,之前我对你们的项目有所保留,但现在,我看到了你们的努力和诚意。”一位中年教授在提问环节站起身,语带敬意,“请问,你们如何确保技术的普惠性,不让任何一个人被这股科技浪潮落下?”
秦赫岚微笑,接过话筒:“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正在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设立专项基金,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