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萧处楠穿越到了西夏,你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见证西夏的建立**: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你们将有机会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
2. **军事冲突**:你们可能会经历好水川之战等宋夏之间的冲突,这是西夏历史上的着名战役。
3. **庆历和议**:1040年至1042年间,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以西夏的胜利告终,随后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即庆历和议。
4. **农业与手工业**:西夏非常重视农业,你们可以参与到农业生产中,体验当时的农耕技术。同时,西夏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尤其是毛纺织业和冶铁业。
5. **佛教文化**:西夏是一个佛教国家,你们可以参观寺庙,了解当时的宗教文化。西夏还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你们可能会参与到这一宗教活动中。
6. **西夏文字**:西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你们可以尝试学习这种独特的文字。
7. **艺术与文化**:西夏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很高的成就,你们可以欣赏到这些艺术作品。
8. **社会风俗**:西夏的社会风俗独特,比如对爱情的极端表达方式,以及对复仇的重视,这些都是西夏文化的一部分。
9. **法律制度**:西夏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你们可以研究《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法律文献,了解当时的法律制度。
10. **西夏的灭亡**:如果你们穿越到了西夏晚期,可能会经历蒙古对西夏的侵略和最终的灭亡。
这些体验将使你们对西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摘自百度百科:
西夏(1038年 [148-149]—1227年 [150]),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1]。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 [2-3]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共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 [151]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 [151]赐封五州之地。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政权与北宋。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出走创业,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 [4]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 [101]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西夏崇宗初期,大权掌握在母党梁氏手中。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 [5-6]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7]
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对外关系上,表面对辽宋金称臣,实则对内独立称帝。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
从宋初李继迁到李元昊建国,党项社会完成了由氏族公社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的转化时期。 [8]元昊建国标志着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领主制,乾顺以后,进入封建地主制,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从清末开始,对于西夏的考古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十分热门的西夏学。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时期及朝代
共25个词条352.7万阅读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西夏参战的战役
共14个词条1.3万阅读
平夏城之战
平夏城之战,是宋夏战争的其中一次战役,是北宋与西夏展开的决战性战役,宋将章楶以数万宋兵大破四十万夏军。
蒙古统一战争
蒙古统一战争是蒙古帝国陆续消灭中国境内的各个政权以及征服中亚、东欧和西亚各政权的战争。元太祖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由于金朝与其盟国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八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三月攻灭金朝,完全占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名义上承认元帝为大汗。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统治全中国地区,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夏战争
宋夏战争是发生在北宋时期西夏和北宋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北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北宋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北宋朝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北宋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李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不过,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宋夏战争断断续续,依照北宋在位皇帝的顺序,将仁宗时期与西夏的战争归为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时期为第二次宋夏战争,神宗时期为第三次宋夏战争,哲宗时期为第四次宋夏战争,宋徽宗时期为第五次宋夏战争?。
灵州之战
灵州之战发生于北宋元丰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宋发40万大军,五路出师,大举进攻西夏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等地区的作战。此战,宋五路大军无主帅,缺乏统一指挥,长途奔袭,粮饷不继,以致失败;西夏军采用纵其深入、先疲后击方略,大败宋军。
晚唐、五代、宋、金时期西北存在的势力
共14个词条9.1万阅读
归义军节度使
归义军是中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区敦煌核心的汉人地方政权。由唐朝名将张议潮建立,并推翻了当时吐蕃贵族对沙州持续60年的统治,在张议潮手中归义军势力基本达到了极盛,一度统治了河西地区十一个州,历经张氏、曹氏两个氏族统治时期。 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大批回鹘流落河西走廊。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收复瓜沙二州,三年收复甘、肃二州,四年收复伊州,咸通二年(861年)收复凉州,“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于西桐海为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为张淮深所败。唐末,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延禄与弟弟曹延瑞和族子曹宗寿被胁迫自杀。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以羁縻对待。归义军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灭于阗王国,寺院僧人闻讯,十分恐惧,将文物藏在隐蔽的洞窟中,这就是日后的敦煌遗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去世,儿子曹贤顺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年(1023),曹贤顺曾两次向宋进贡物品。景佑三年(1036年),归义军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 节度押衙是归义军政权的中坚支柱和核心力量。节度使通过押衙,将各个阶层的官员都纳入归义军府的系统中,扩大了归义军政权的统治基础。
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是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是十大节度使里军事实力最强的节度使。在唐玄宗时期,凉州都督贺拔延嗣作为第一位天宝十大节度使,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故凉州又有“天下第一节度”之称。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后来的凉州温末、吐蕃六谷蕃部正是其后裔,是唐朝、大周武则天时,凉州武力豪族集团的重要组成。
于阗国
于阗(tián)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君主国姓为尉迟(读音yù chí),因仰慕唐朝,有两位君主改姓李,他们分别是尉迟僧乌波(李圣天)、尉迟苏拉(李从德),国祚长达1238年。亲历于阗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于阗:“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可知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控制着于阗政权。古代居民属于斯基泰人”(Scythians),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北史?于阗传》也有相关的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等人,深目高鼻。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
畏兀儿人
畏兀儿,又作畏吾而、卫五、伟兀、委兀、外五、瑰古。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称,为“回鹘”的蒙古语音的汉字音译。此名称的使用始于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汗国和元朝,明朝也继续使用。主要指西州回鹘及其内迁的后裔。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鹘大首领仆固俊创建西州回鹘,首领对外称汗,对内自称亦都护(idikut,有福的君主)。与宋朝和辽朝都有外交往来和贸易关系,后又臣属于西辽,西辽皇帝在其国都派驻有监护使。成吉思汗强大时,畏兀儿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攻杀西辽监护使,投归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嫁以公主,视他为第五子,分封诸子时,独得保留国境,甚至略有扩大。西北宗王海都与都哇叛乱时,高昌遭到焚掠,部分畏兀儿民众在亦都护纽林的斤的率领下,避居甘肃永昌。海都之乱结束后,纽林的斤被册封为高昌王、亦都护,兼得两颗金印,高昌王印使用于内地,亦都护印使用于畏兀儿国境。由于畏兀儿有文字,知识水平比蒙古人高,又于早期投归成吉思汗,因此,在色目人中占据首要地位,仅次于蒙古统治者,在元朝的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的人很多。高昌王、亦都护纽林的斤及其后继人不但曾经率兵镇守过永昌、平凉、襄樊、云南,也曾在中央政府担任过中书省平章政事,在地方担任过各路的断事官,或各行省的要职。同时,还涌现了大批文学、历史、医学、翻译、佛学等方面的学者和专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TA说
西夏在哪里?2021-08-31 10:57
这是一个神秘的、长期被人忽视的王朝——西夏。 它与宋辽(金)共同开创了中国第二个三国时代,却被官修正史所忽略;它的所有遗产都饱经摧残——无数次风雨、无数次兵燹、无数次盗掘,能保存至今实属万幸。 如果没有西夏,很可能不会有今天的银川,也不会有今天的「宁夏」之名。 ...详情
内容来自
中文名
西夏
外文名
Kingdom Of Xia
别 名
邦泥定国、白高大夏国、白上国、大白高国 [10]、白弥、邦面令、唐兀惕、唐古特、弭药、弥娥、河西 [146-147]
时间范围
1038年 至 1227年
都 城
兴庆(1205年改名中兴府)
主要城市
灵州、凉州、甘州、夏州、银州
语 种
西夏语、汉语
货 币
福圣宝钱、大安宝钱、乾佑宝钱
人口数量
300万左右(十二世纪初)
国土面积
77万平方公里(1142年)
主要民族
党项、汉族、吐蕃、回鹘等
政治体制
中书司、枢密司、三司
开创者
李元昊(嵬名曩宵)
目录
1国号
2历史
?割据五州
?太祖建业
?兴庆立国
?和战北宋
?母党专权
?内忧外患
?蒙古灭夏
?后续发展
3疆域
?领土范围
?行政区划
4政治
?中央机构
?官职机构
?法律制度
5军事
?军事制度
?兵种
?防卫
?主要战争
6经济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
?商业
?土地
?赋税
?人口
7文化
?文字
?儒学
?礼仪
?文学
?史学
?宗教
8艺术
?绘画
?书法
?雕刻
?乐舞
9科技
?医学
?历法
?天文
?气象
?武器制作
10民族
11外交
?外交政策
?与北宋
?与金朝
12社会
?婚葬
?住房
?等级
?发型
?尚武
13皇帝世系
国号
播报
编辑
唐朝贞元中分振武朔方二节度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在今陕西横山县西北。唐末黄巢起义爆发后,李思恭与鄜州(治今陕西富县)李孝昌同誓讨贼,唐僖宗以他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事。黄巢被平定后,李思恭拜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 [11-12]“夏”的国号即来源于此。 [119]
西夏建立后,又自称“邦泥定国” [2]或“白高大夏国”、西朝 [3]。西夏史专家吴天墀认为,邦泥定国很可能是汉字“白上国”的西夏文音译。 [13-14]西夏统治者将他们的国家称为“白上国”,有文献记载,也有文物证据。“白上国”就是“尚白之国”的意思,西夏统治者用尚白作为其政权的标志,是承袭和利用了广泛流行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以便树立起“西朝”的形象,与北朝辽、南朝宋鼎足而立。 [110]同时亦有“河西”之称 [15],是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7]
历史
播报
编辑
主词条:西夏学
割据五州
党项衣装(3张)
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 [16]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 [17]《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tàn)昌、邓至后,党项始强。” [18]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唐朝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 [16]。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遭到吐蕃军队进攻,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市)。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李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 [19],封“夏国公”。 [119]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唐末,党项拓跋氏崛起,并达到极盛阶段,名兼四镇(定难、保大、静难、宁塞),实领定难、保大二镇之夏、绥、银、宥、鄜五州之地。乾宁二年(895年),拓跋思恭卒,其弟思谏继为定难军节度使。 [120]五月,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联兵攻入长安,昭宗以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在这次战斗中,定难、保大两军仍然采取观望不进的方针,保存了实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定难军割据形势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 [20]唐朝灭亡前夕,夏州节度使李思谏依附于梁王朱全忠,朱全忠建立后梁政权,曾授夏州节度使李思谏为“检校太尉、兼侍中”成为梁太祖的使相之一。梁开平二年(908年),思谏病卒,三军推李彝昌为留后,不久后梁即以彝昌为定难军节度使,正授旄钺。 [121]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唐政权,史称后唐。夏州节度使李仁福投附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四月,后唐庄宗“以夏州节度使李仁福依前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夏州节度使,封朔方王”。 [122]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二月,李彝超卒,其弟李彝殷继掌夏州政权,后唐诏令李彝殷为定难军节度使。 [123]后晋建立之后,石敬瑭于天福二年(937年)正月大封赐诸镇时,封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124]“并加食邑实封”。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八月,夏州党项李氏族内发生变乱,彝殷弟绥州刺史李彝敏与弟彝俊等相勾结,明谋夺权。 [125]事败露,彝敏等投后晋,出帝诏送还彝敏等,以争取夏州共同对抗契丹。 [126]后晋出帝封李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127]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又大举南下,灭后晋。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于开运四年(947年)称帝,是为后汉。李彝殷臣属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后汉隐帝继位后,于三月诏令以“夏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李彝殷,并加兼待中”。二年正月,李彝殷借后汉平定李守贞等三镇叛乱之机向后汉献马要求把静州(治所在今陕西米脂)隶属于定难军,得到允许,至此夏州节度由领属四州增加为五州。 [128]
后汉隐帝三年(950年)郭威夺取政权,于次年(951年)正月建立后周。原后汉河东节度使刘旻(刘知远弟)在契丹的支持下,在晋阳称帝,史称北汉。后周仍继承后汉对夏州割据势力的羁縻、笼络政策,即位初即封李彝殷为“陇西郡王”。李彝殷在接受后周封号、臣属后周的同时,又暗中奉表于北汉。 [129]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后周加封彝殷为“西平王”。 [130]
太祖建业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夏州节度使李彝殷闻赵匡胤即帝位,立刻遣使奉表称贺,并避太祖父弘殷讳,改名彝兴,以示归附。 [131]宋乾德五年(967年)九月,李彝兴卒,子李光睿继承。 [132]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李光睿避太宗讳改名克睿,太宗嘉其助讨北汉之功“加检校太尉”。 [133]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李克睿卒,子李继筠嗣位,四年三月,宋太宗亲征北汉,继筠遣将于黄河列寨,东渡黄河略北汉地以张宋军之势。 [134]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月,李继筠卒,因子幼不得嗣,以其弟衙内都指挥李继捧嗣为留后。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 [21-22]其时,夏州李氏政权内部因继承问题发生内讧,银州刺史李克远与弟克顺等率兵袭击夏州,被李继捧处死。 [135]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李继捧从父、绥州刺史李克文上表宋廷,要求令继捧入朝,免生变乱。太宗即遣使诏命李克文权知夏州,以西京作坊使尹宪同知州事。 [136]李继捧被迫于五月举族进京,向宋朝献出夏州节度使所属“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留居京师。 [137]但李继捧的族弟银州蕃落使李继迁不肯入京,伪称出葬乳母,率数十人,逃到了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集结武装,进行袭扰宋朝边境的活动。 [17] [109]
夏太祖李继迁
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继迁用张浦计,使之诈降曹光实,约期在葭芦川受降,设伏歼之。至受降日,继迁亲迎,引曹光实中伏擒杀,并歼其从骑,袭取银州。 [138]李继迁占领银州后,部下推举继迁为定难节度西平王。 [139]李继迁乘胜进军,攻克会州(治所在今甘肃靖远)、三族砦(今陕西米脂西)。四月,李继迁军在浊轮川(今陕西神木北)和宋王侁率领的援军遭遇,继迁军大败,死伤五千余,部下将领、亲属或战死、被俘,或降宋。 [140]继迁残部不敢返回银州,径投夏州党项部落。又一次陷入困境后,李继迁与部下合谋与辽结盟,欲借契丹耶律氏的力量对付宋朝,以图恢复大业。当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年)二月,辽圣宗耶律隆绪授李继迁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继迁又请婚于辽,辽以宗室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嫁给继迁。夏辽联盟成立。 [141]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雍熙四年(987年)二月,继迁攻夏州,败宋军于王庭镇,进围州城。 [142]又配合辽军,不断袭击宋西北边境。宋以屡次用兵失败,疑李继捧泄露朝中机密,出继捧为崇信军节度使;继徙陕西路威德军节度使。端拱元年(988年)五月,采用宰相赵普“以夷制夷”的策略,重新起用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及银、夏、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赐姓名赵保忠,回镇夏州,令其招抚继迁。 [143]李继捧回到夏州,与李继迁通款,继迁则通过继捧与宋虚与周旋。淳化元年(990年)十月,继迁攻夏州,获胜,并向辽报捷,时辽与宋战于徐河失利,为促继迁进兵,乃于十二月,晋封继迁为夏国王。 [144]二年八月,遣使以收复银、绥二州告辽,上宋所颁敕命,并屯兵王庭镇,伺机再复夏州。九月,继迁被继捧夜袭,败逃途中,又遭族兵重创,于是又逃入地斤泽。 [145]
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21-22]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截断西域向宋朝的入贡,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军力建设。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时年42岁。 [21-22]
兴庆立国
夏景宗李元昊
李德明继位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李德明认为西平府地居四塞之地,不利于防守,不如怀远形势有利。1020年派遣大臣贺承珍督率役夫,北渡黄河建城,营造城阙宫殿及宗社籍田,定都于此,名为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 [20] [23]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并伺机向西发展。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 [18]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宋天圣十年(1032)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 [7], [22]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并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 [24]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肃州三个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即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22]
宋宝元元年(1038)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朝不愿承认李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李元昊频繁派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公开断绝了西夏同宋朝的使节往来,向宋朝送去“嫚书”,在“嫚书”中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军腐败无能。又借辽朝的势力威胁宋朝,最后还表明西夏仍愿同宋朝和好之意。夏宋之间的战争终于不可避免。
和战北宋
好水川之战
李元昊称帝之后,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此时,西夏总兵力约50万人。 [22]
大败宋辽之后,元昊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与没藏氏私通,生谅祚。又废皇后野利氏,改立与太子宁令哥订亲的没移氏为新皇后。没藏讹庞怂恿宁令哥乱。1048年,宁令哥弑杀其父李元昊,又被没藏讹庞处死。没藏讹庞拥立周岁的谅祚为帝,是为夏毅宗。 [25]
夏毅宗李谅祚
西夏方面国力也大亏。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时,夏廷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夏毅宗继位时年幼,由其母没藏太后与没藏讹庞专政。当时辽朝辽兴宗再度攻打西夏,围攻兴庆府,最后西夏向辽朝称臣。 [26]没藏太后荒淫好色,1056年,因李守贵与吃多己多次争宠,最后李守贵杀没藏后。事后也被没藏讹庞所杀。 [27]没藏讹庞又将其女许配夏毅宗,以国舅和国丈的双重身份,独掌朝政。 [25]
随着年龄的增长,夏毅宗对没藏讹庞的专权行为越来越不满。毅宗与没藏讹庞儿媳梁氏私通,后来讹庞父子密谋欲杀毅宗。奲都五年(1061年)四月,梁氏告变,李谅祚在大将漫咩等的支持下执杀讹庞及其家族,又杀妻没藏氏,结束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 [28]亲政后,夏毅宗立梁氏为后,任用梁乙埋与景询等人。对内整治军队使地方军政分立,文武官员互相牵制。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并于拱化元年(1063)改姓为李。对外方面,与宋重新划定边界,恢复榷场,贸易正常化。对吐蕃多次战事,占领河湟与青海一带,于拱化元年招抚西域城吐蕃首领禹藏花麻。 [29]拱化五年(1067年),李谅祚诱杀保安军(今陕西志丹)的宋将。十二月,毅宗谅祚去世。由7岁的长子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 [22] [24]秉常即位后,西夏政局内部动荡,宋神宗以为有机可趁,派兵五路攻夏,准备收复灵武。但败多胜少,特别是灵州、永乐城两战,损失士兵民夫达60余万人,耗费军费无计。 [22] [30]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女真崛起,西夏攻占宋朝定边军,并向金朝称臣。金朝皇帝在高兴之余把此前占领的西夏故地乐州、积石州等河外诸州都赏赐给了西夏王乾顺,西夏领土达到鼎峰。蒙古崛起后,一直视西夏为眼中钉,将其作为练兵场,不断派兵袭扰突击,演练部队。 [22] [30]
母党专权
夏崇宗李乾顺
由于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权,形成了以梁太后与梁乙埋为首的母党专权。母党大力发展其势力,提倡番礼,重用都罗尾与罔萌讹,排挤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对派。大安六年(1080),夏惠宗最后在皇族嵬名氏的协助下得以亲政。夏惠宗崇尚汉法,下令以汉礼藩仪,遭到梁太后为主的保守派极力反对。对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议,将河南地区归还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势力。不料机密泄漏,梁太后杀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举引来皇党、仁多族的叛乱,连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请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时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并在天赐礼盛国庆三年(1071)由王韶于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 [31]大安七年(1081)宋神宗听从种谔建议,趁西夏内乱之际,以李宪、种谔等五路大军发动五路伐夏,目标兴庆府。梁太后采取坚壁清野策略,袭击粮道以粉碎五路宋军,宋军最后只夺下兰州。隔年宋军采取碉堡战术,派徐禧兴建永乐城,步步压缩西夏在横山的军事空间。梁太后趁永乐城新建之初,率30万大军包围攻陷,宋军惨败,史称永乐城之战。
西夏虽然多次击溃宋军,但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人民不满。梁太后与梁乙埋最后于大安九年(1083)让夏惠宗复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旧没有掌握实权。梁乙埋去世后,政权转由其子梁乞逋掌握。天安礼定元年(1086)夏惠宗在忧愤之下去世,由3岁儿子李乾顺即位,即夏崇宗。 [24] [32]
俄罗斯藏西夏黑水城文物(33张)
此时西夏政权又落入小梁太后及梁乞逋手中。宋朝宋哲宗时期,章惇执政,派遣渭州知州章楶讨伐西夏,章楶建议对西夏采取经济制裁与碉堡、潜攻耕作战,其后为了实践这套战术,他在天佑民安七年(1096)于西边的渭川修建平夏城与灵平砦,并且多次击退进攻的西夏军队。隔年宋军攻入东边的洪州、盐州。永安元年(1098)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率领30万大军猛攻平夏城,遭到惨败,大将嵬名阿埋与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称平夏城之战。其后残兵败将被章楶安排伏兵歼灭,小梁太后差点被俘,宋军随后兴建西安州与天都寨,打通泾原路与熙河路,秦州变成内地。宋朝控制横山地区后,西夏处境日益艰困。其后的一段时间西夏与章楶交战屡战屡败,永安二年(1099)在辽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谈,西夏向宋朝请罪而终。西夏在母党专权的十年里,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门二后”的威势,连连发动与北宋和辽朝的战争,使西夏蒙受严重损失。他经常在朝廷上向众大臣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西夏连年出征,主要就是让宋朝屈服,只有这样才能使西夏获得和平。环庆之战时,梁乞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怀恨在心。他意图叛变,但是事机败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吴、仁多宗保与撒辰率兵逮捕处死。小梁太后亲自专权后,为了加强对宋朝战事,多次向辽朝请求援军被拒。辽廷对小梁太后极度反感,认为辽夏战争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恶言相向。永安二年夏崇宗亲政在即,但“梁氏专恣,不许主国事”。辽朝辽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药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长期的太后专政终止,西夏皇帝得以亲政。 [24]
内忧外患
西夏王陵,位于距银川市。
漠北的克烈部与西夏十分友好,然而后来蒙古部在铁木真的领导下兼并不少部落。天庆十年(1203)克烈部被铁木真并吞,其领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两年后,铁木真率军入侵西夏,掠夺西夏边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认为击退外患,改兴庆府名为中兴府,取西夏中兴之意,实际上西夏反而垄罩在蒙古的威胁之下。
应天元年(1206)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即成吉思汗,后被尊称元太祖。成吉思汗为了要攻灭敌国金朝,势必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隔年夏襄宗夺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破西夏要塞斡罗孩城(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因各路夏军奋力抵抗而击退之。应天四年(1209)蒙古降服高昌回鹘,河西地区也暴露在蒙古威胁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围攻斡罗孩关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祯率军抵抗失败,夏将高逸被俘而死。蒙军又攻陷西壁讹答守备的斡罗孩城,直逼中兴府的最后防线克夷门。夏将嵬名令公率军伏击蒙军,最后仍被蒙军击溃。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颜永济求救,但是金帝拒绝,还以邻国遭攻打为乐而坐视不救。最后夏襄宗纳女请和,贡献大量物资,并且附蒙伐金。 [33]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成吉思汗
夏襄宗附蒙伐金后,对金朝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使双方损失很大。国内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贫困,经济生产受到破坏,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夏襄宗本身也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皇建二年(1211)齐王李遵顼发动宫庭政变,废夏襄宗自立为帝,即夏神宗,史书称为状元皇帝 [34]。夏神宗不顾国内大臣反对,仍然坚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击之。此时西夏国内社会经济凋蔽,民变不断。光定六年(1216)因为西夏因不肯帮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军第四次进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兴府,自己逃至西京灵州。最后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谈才终战。
乾定元年(1223),由于夏神宗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即夏献宗。此时夏廷已经认清蒙古将会灭亡西夏,夏献宗决定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时派使联合漠北诸部落抗蒙,以便巩固西夏北疆。当时总管汉地的蒙将孛鲁(木华黎之子)察觉西夏的意图,于乾定二年(1224)率军从东面攻入西夏,攻陷银州,夏将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胜返国,同时率军攻打沙洲。最后夏献宗同意蒙军条件投降,蒙古撤军。 [33]
蒙古灭夏
保义元年(1226)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没有履约为由,兵分东西向西夏夹攻,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队至兀剌孩城(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西进攻陷黑水城,又迂回进军贺兰山(宁夏银川西北),击溃夏将阿沙敢不,最后屯军浑垂山(甘肃酒泉北)。西路军由阿答赤率领,与忽都铁穆儿、西夏降将昔里铃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鹘,陆续攻陷沙州、肃州与甘州。但在围攻甘州时遭到守将和典也怯律顽强抵抗,最后成吉思汗亲自攻陷,并且降服凉州守将斡扎篑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数沦陷。夏献宗忧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即夏末帝 [33]。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穿越沙陀,进军黄河九渡,攻占应理(宁夏中卫)。而后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围灵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军救援,双方于冻结的黄河决战。而后嵬名令公与守将废太子李德任会合,最后城陷被杀。蒙军包围中兴府,并且分兵南下攻陷积石州(青海循化)、西宁(青海西宁)等西夏领地,并驻夏六盘山。西夏只剩中兴府,保义二年(1227)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六盘山,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遗嘱杀李睍。蒙军攻陷中兴府后展开屠杀,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后经察罕劝谏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经不多。 [32] [35]
保义二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终于全部沦陷,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尽皆破坏,以至于从明朝开始历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获得过多少有价值的物品。成吉思汗去世后,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蒙古军将领察罕努力使银川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并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 [36]西夏灭亡。
蒙古灭西下图
后续发展
蒙古铁骑进侵西夏,大肆蹂躏的时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们向着中国而去,经过数千里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县拆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乾宁县以南,九龙县以北的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小政权,至今在当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传说,他们把这个小小政权的首领叫做“西吴王”,实际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这个小政权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彻底消灭。 [102]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改西夏故都中兴府为宁夏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疆域
播报
编辑
领土范围
李继迁攻下灵州后,将势力扩展到黄河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夏景宗继位后持续巩固河西走廊,并且开国称帝,疆域扩大到二十个州。而后夏景宗与宋朝征战于横山地区,并有意占领关中。
宋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 [103]占地两万余里。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夏景宗之后,西夏与北宋展开拉锯战,双方互相占领对方的堡垒城寨,并且扩大到河湟青海地区。夏崇宗后期丧失横山地区,一度造成危机。
金朝灭辽朝与北宋后,西夏陆续收复失地,并且占领黄河前套地区。金灭辽宋后,西夏的东北、东与南都与金朝相邻。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诸部、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相邻。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西有贺兰山作屏障,东有黄河灌溉,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然而其势力被金朝所局限,领土扩张不大。到夏仁宗时期大约有22个州,这是西夏版图最后稳固的状态。 [30]
小主,
行政区划
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府)、县两级。共22州:河南9州、河西9州,熙、秦河外4州。另分左右厢十二监军司,作为军管区。
地区
州
河南之州
灵州、洪州、宥州、银州、夏州、石州、盐州、南威州、会州
河西之州
兴州、定州、怀州、永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
河外四州
西宁州、乐州、廓州、积石州
以上内容资料来源: [37]
政治
播报
编辑
中央机构
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官制自1038年夏景宗立国后确立,大体上学自宋朝制度,官分文武两班。中书司、枢密司与三司(盐铁部、度支部与户部)分别管理行政、军事与财政。御史台管监察、开封府管理首都地区的事务。其他还有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番学与汉学等机构。
1039年,夏景宗仿照宋朝制度设立总理庶务的尚书令,改宋朝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功、仓、户、兵、法、士六曹,使西夏官制和机构已颇具规模。到夏毅宗时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一来职官和机构愈分愈细,二来官制改革由扩充政治军事的官职转向扩充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官职。 [5] [38]
官职机构
西夏陵区出土的西夏文印章
西夏制度由番汉两元政治逐渐变成一元化的汉法制度。西夏的皇权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 [38]。
蕃官是专由党项族担任的官职,有一说此为爵位制度。蕃官主要是为了保持党项贵族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非党项族不能担任,有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丁卢、丁弩、素斋、祖儒、吕则、枢铭等等官称。夏景宗增设番官后,还学习辽朝与吐蕃的一些制度,如南北面官制。西夏的蕃官制度很杂乱,夏毅宗时又增设不少官职,至今仍不太清楚其官职功能,有一说蕃官只是西夏文表示的汉官官名而已 [39]。西夏文谚语也提到“衙门官员曾几何,要数弭药为最多”,表明党项族当官为数不少。随着西夏皇帝越来越崇尚汉法,改蕃礼、用汉仪,蕃官系统逐渐式微。夏崇宗以后,蕃官就在也没出现在相关文献中。 [5] [38] [40]
西夏政治是蕃汉联合政治,党项族为主要统治民族,并且联合汉族、吐蕃族、回鹘族共同统治。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拢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这些都使皇族与母党、党项贵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西夏在前期即有像辽朝那样的蕃汉官制,但是到中后期全面采用宋朝制度后,蕃官逐渐式微。 [38]
法律制度
关于法律方面,因为西夏旧律有不明疑碍处,夏仁宗在“尚文重法”的主张下颁布《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又称《天盛律令》、《开盛律令》。主要由北王兼中书令嵬名地暴与中书、枢密院宰辅要员及中兴府、殿前司、合门司等重要官员参与编写。该法典参考了唐朝、宋朝的法典,并且结合本国的国情、民情和军情,使得更加切合实际。在某些方面(如畜牧业、军制、民俗,等等)更具有本民族的特点 [41]。
军事
播报
编辑
军事制度
西夏武士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 [42]“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
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41]。
兵种
西夏由于处于列强环视的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对外采取依附强者,攻击弱者、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 [24]。军事手段十分灵活,配合沙漠地形,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战术;并且有铁鹞子、步跋子与泼喜等特殊兵种辅助 [43]。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防卫
西夏的兵力重点,设置在以兴庆府为中心的一个三角线上,以七万人护卫兴庆,五万人镇守东南的西平府,五万人驻守西北的贺兰山。左右两厢和河南北四条线上也配备了军队。其中左厢宥州路五万人和河南盐州路五万人防宋,河北安北路七万人防辽,右厢甘州路三万人防吐蕃和回鹘。每逢要向西用兵,则从东点集而西,要向东就从西点集而东,在中路就东西都向中集合。 [104]
主要战争
主词条:宋夏战争(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大顺城之战、永乐城之战)、辽夏战争、蒙古灭西夏之战
经济
播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