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问题也很明确,最高权力就必须要回答路线问题,回答利益怎么划分、路往哪里走的问题。那你要回答这些问题,当然只有开诚布公,直截了当的阐述你的思路,你的观点,争取说服你的支持者,团结你的队伍。那你都开诚布公了,敌人还能不晓得么?反之,你如果要放烟雾弹欺骗敌人,搞点什么权术,那你广大的支持者不也同样被欺骗了么?

利益问题是最赤·裸的,压根没有麻痹大意的可能。简单争一争位置,大家还可以装一装,真上升到大是大非级别的路线斗争,那就是明牌互撕,不会有任何侥幸的可能。

第137章 后世谈(二)

理所当然的, 皇帝要求朝中重臣巡视河工的消息,在中枢引发了不大不小的情绪。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贴心贴肠的自己人,还能从隐约的遣词造句中体察皇帝的心意, 慨然承担, 义无反顾, 当众发言表示赞同;而如萧瑀、陈叔达之流的前朝贵胄,那反应就相当之不愉快了。诸位金枝玉叶钟鸣鼎食起居八座,身份荣宠高贵之至, 凭什么还要奔赴千里去视察泥浆污水里的治水工程?

说白了,人家祖上萧衍陈霸先定鼎称帝的时候,就把萧陈两家这几辈子的活干完了, 人家生下来就不是干活的嘛!

正因为这种暧昧难言的对抗情绪,前朝的勋贵旧臣们采取了软性抵抗的策略——他们倒也不敢公开反对, 但私下里的敷衍搪塞却连傻子都看都出来。圣旨明发后不过两日, 京中的资历深厚的老臣就开始腿疼腰疼胳膊疼,风寒溽热作息不调一齐发作,反正是身体不适不能奔波劳碌,只能诚惶诚恐伏祈陛下天恩云云。

当年八月三日,皇帝圣驾逶迤入关, 于京郊收到了堆积如山的请病奏折。面对这连篇累牍几乎不加掩饰的推脱摆烂,至尊却几乎心平气和、毫无波动;他甚至否决了魏征严惩主使者的请求, 而是大笔一挥,一律照准——不就是请病假溜号嘛,算什么大事?

自玄武门鼎革之后, 大唐朝廷的格局其实相当尴尬。名位已定, 皇权底定, 如房、杜、长孙等秦王心腹, 自然是鸡犬升天,封侯拜相;但为了缓和新旧交替的冲突,降低宫变洗牌的难度,不少两面骑墙的老臣也被顺势保留;甚而言之,如萧禹、陈叔达等,当初还曾在海池御舟上力主秦王接班、平稳过渡呢。难道这个情分,你李二还能不认?

但朝廷的椅子只有那么几把,旧朝老登占得太多,新人就实在没法上位。你房、杜、长孙是飞黄腾达了,其余天策府功臣可还等着进步呢。就算要顾全大局拉拢老臣,忍耐一两年也就罢了,难道还真要等着老登们蹬腿不成?

以南朝梁、陈两家皇室的寿数来看,这怕是实在有点难熬呐。

以皇帝原本的规划,要解决这样陈年旧事的遗留麻烦,那少说也得五六年水磨功夫,磨到老登们百无聊赖,自愿滚蛋为止。但现在治水事大,却无疑是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机会——朝廷的中心早晚要转移到治水上去,在这样的大事上摆烂溜病号,等于是亲手放弃了参予机要的权力;用不了一年半载的功夫,诸位老登恐怕就连文件都看不懂啦。

当然,光明正大、风光霁月之皇帝陛下,是一定不会干过河拆桥这样没品味的小人勾当。无论老臣们请假与否,待遇一律不受影响。公文照发,奏折照批,开会也可以永远保留位置。至于自己跟不上朝廷日新月异的步伐,败坏掉仅剩的那点权力,那总不能怪陛下不讲颜面吧?

这样光明正大的阳谋,实施起来总是让人格外愉快。皇帝欣欣然批转病退的奏折,指示留守京城的淮安靖王李神通赠送补品慰问老臣,还特意请现代专家组送去几台无线电,方便京城官吏随时联络行在,请示谏言。

无论如何,面子上总要过得去嘛!

·

虽然号称要巡视河工,但至尊车驾入关抵达黄河之后,却从不召见当地官吏,也不看河工上送来的报告,而是派遣心腹亲信,四散奔赴一线,接触在河道中挖土引水汗流浃背,忙得不亦乐乎的基层小吏、出苦力的民夫;下了死令要亲信们一一踩点询问,寻根究底,或者按皇帝读到的文件所说,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这倒不是什么照猫画虎,而是深思熟虑的决策。李二陛下深知自己的斤两,晓得自己就是再寒窗苦学个十几年,也休想在专业领域挑战教授们吃饭的本事;无论如何都动摇不了现代世界在学术上绝对的权威。但通天的大路不止一条,专家组或许对水利了如指掌、无往不利,但对一千五百年前的大唐日常,却基本是一头雾水,两眼抓瞎,与当地官吏接触以来,闹出的笑话不知道多少。而这种种尴尬,甚至不是一点培训和资料能够解决的——再牛皮高明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对中古时代的生活细节了如指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