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诫点点头,打蛇不死,反受其害,这么做自然是对的。
“金富轼大概是真要降了。高丽百姓原本该有二百八十万人,如今咱们梁山治下便有一百三十余万,如今高丽残余不到五十万人,还窝在那么大点地方,便是只围着他们也活不下来的。”韩诫道。
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事情,人口才是根本,高丽已经没有能翻盘的可能了,梁山治下如今的高丽百姓很安稳。
近百万人口的直接和间接死亡,让高丽百姓畏惧;
而梁山上下更高明的利益分配,让高丽百姓服从。
时间过的越久,梁山在高丽的统治便越牢固。
同样的,地盘越小,资源越缺乏,就越容易爆发各种矛盾。
在家庭,大概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在国家,那就是越穷困潦倒的时候,治安越差,阶级矛盾越明显。
不是谁都有本事,带领国家一贫如洗的情况下,还能逆风翻盘的。
“高丽亡国已成定局,只是不知道他们会开出什么条件。”王烨道,问的是问题,却不是问句,谁知道人家怎么想的?
“不管什么条件,与其纠结,不如送他们到东京?”韩诫道。
王烨一愣,继而沉默。
半晌,王烨道,“我会好好考虑的。”
··· ···
韩诫是第一个劝王烨,让金富轼去东京的,但不是最后一个。
一路行来,王烨咨询了很多人的意见。
这也是王烨选择从釜山登陆的原因,一是看看如今高丽半岛的情况,然后便是跟各处知州做个简单会面了。
先说半岛情况,只能说战争造成的影响恢复的很快,安定、繁荣、生机勃勃,这便是王烨的最直观的感受。
所以有些时候,只要看,就能有收获。
对王烨来说,需要很深入的研究家庭收入、官吏清明程度、百姓收成等等细节吗?
骑马过去不能看到炊烟?
路过的百姓不能看到面色?
田亩之中不能看到庄稼长势?
而所谓的管理,最重要自然就是管人,那便要跟各处知州有个沟通,只公文往来能成?
人情世故是那样的?
既然是聊,那金富轼就是一个话题,自然的王烨也想问问,到底要不要送他到东京?
人是不是送东京,实际上自然不是给他一份盘缠的问题,而是高丽残余投降的对象是谁的问题。
到底是该自己受降,还是把这灭国的功劳,或者说面子上的功劳给赵官家的问题。
结果让王烨有些复杂,许是官员群体的天然追求稳定,他们更倾向于把金富轼送到东京。
王烨也能理解,他们满意于现在的生活,满意现在作为齐王帐下的知州,同时在大宋也被认可的这种状态,壮志得酬,而无后顾之忧。
王烨在接受齐王身份的种种便利的时候,自然也要承受这种后果。
王烨也能接受。
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王烨又不是非得做皇帝,既然当初的目标是让百姓的日子过好,那就围绕这么一个目标行动,一以贯之。
所以皇帝是谁重要吗?
赵宋官家都是什么货色,王烨很清楚,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如今梁山治下,四百七十万百姓,十万正规军,稍微动员一下,便是二十万大军也是有的。
要粮食有,要钱财有,那还怕什么?
既然条件不允许,那就只做齐王就是了,只要不是现在称帝,王烨基本上可以百无禁忌,过得相当舒心。
所以王烨回到开城之后,王烨对金富轼说的便是,“你去东京吧~”
看,就咱这觉悟,多好的忠臣。
还知道自己避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