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这个时代,有刘俭,有刘备,有曹操!(1 / 2)

对于曹操来说,他对于刘俭的看法一直都是在变换的。

当年在雒阳,曹操自觉刘俭乃是英雄之中的“雄”,并当着曹仁和曹纯的面,将自己和刘俭并列。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发现,是他自己错了。

当年在雒阳的那个刘俭,实际上是在蛰伏。

随着他下往地方之后,刘俭展露出来的东西,远远的超出了曹操的想象。

其实曹操本人当年在雒阳多少也有些在装样子,但是他所掩藏的东西和刘俭所掩藏的东西相比,实在是相差的太多了。

这些年来,曹操一直时刻观察着刘俭的动作,他逐渐发现刘俭与这个天下其他在地方担任牧守的人不太一样。

远的不比,就比他曹操。

曹操在这个阶段,心中所谋者……权势,兵马,家族,资源……等等。

曹操所谋之物,刘俭也在谋……但曹操发现在刘俭的心中,有一样东西是他曹操所没有的。

刘俭一直在谋的另外一件事情,是强汉。

这个“汉”并非是汉室朝廷,而是大汉十三州中人所组成的这个国度!

这个国度今天姓刘,明天或许会姓别的,但是生活在这个国度上的人种,却是不会改变的。

而刘俭给曹操的感觉,他想要振兴的不是汉室,更是包括他曹操在内的生活在十三州上的这一群人!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通过刘俭的行为,观察出他的理想的。

似皇帝刘辩,袁绍,王允,杨彪等人就读不出刘俭的真正用意。

他们只会以他们的龌龊心思,去研究刘俭琢磨刘俭,把刘俭拉到和他们一样的水平线上去思考刘俭。

他们从来也没有真正的去品味刘俭,或者去体验刘俭所在的高度。

但曹操多少能感同身受。

他当然不可能体会的像刘俭那么深,但是多少能够体会一些。

之所以如此,实因曹操的胸襟和他的性格远胜常人。

他本来就是这个时代,最为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

其实袁绍也是这个时代最为出类拔萃的人。

但是袁绍自幼的生长环境,让他的眼光只能局限于他袁氏的荣耀。

曹操也生长在一个很牛逼的家族里,但是这个家族没有给他带来名声上的荣耀,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时候,这个家族反而使曹操在大汉最顶流的圈子中备受耻笑。

故而,曹操的眼光和胸襟,反而不会受到家族的桎梏。

一旦有一个契机,他的层次就可以往上再走一步。

在这一点上,曹操的环境是优于袁基,袁绍,袁术兄弟们的。

也只有这各种各样的内因和外在集合起来,能够使现在的曹操多少去懂得一些刘俭的作为。

于是,曹操也决定开始在江东仿效刘俭,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坐镇一方,建立自己的势力,这是第一目标,

在此目标的基础上,像刘俭一样,做出一些足矣名留青史,让后人为之称道,造福于“汉”的事情,要么解决前人所难以解决之事,要么开疆拓土……这对于曹操来说,这或许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人,总得有些精神寄托吧!

不过要做到这些,首先就是要做到内部安定。

江东这个地方,相比于中原来说,或许也有让人更头疼的地方。

这第一难点就是山越了。

山越,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对江东地区广泛分布的“山民贼寇”的统称。

山越问题自古有之,不只是在汉末三国。

山越这一群体的组成相当复杂,这当中有汉民,也有百夷蛮族部落,也有盗匪……总而言之,山越之所以在汉末如此强盛,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不堪高门望族兼并土地,受不了官署的重税,没有了活路,因而才使山越不断增长。

毫无疑问,山越的人口都是隐匿人口,是不在大汉朝现存的户籍册上的。

天下大乱,有潘临、彭绮、尤突、费栈、祖郎、严白虎、金奇、毛甘、黄乱等诸多地方割据势力,因社会动荡,不纳赋税而占山为王,其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又因“山出铜铁”,而常常“自铸兵甲”。

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对江东地区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曹操明白,他要做大事,首先就得先搞定山越的内乱才行。

历史上的孙权统领东吴前三十年,与山越之间的争斗几乎就没中断过,如今山越的对手不再是孙氏兄弟了,而换成了曹操!

相比于孙策和孙权兄弟,曹操应对山越的方法要厉害的多。

毕竟,相比于曹操的综合能力,孙家兄弟还是差了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