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于十月初九战死沙场的孙祥等人,因为提前得到朝廷提醒按照居庸关的防御方式重整了关防和朱祁钰借三张的手提供给边关的各种“狩猎”技艺,配上机关消息和两拔援军支持,不仅屁事没有,还提前彻底打败了也先的偷袭部队。
想和谈?真没我们什么事,咱级别不够,没有授权。您老安心等着吧!等着有授权的来和您谈。
奏报快马送回朝廷,每天派二愣子指挥刘深带些食物、酒水过去叩拜太上皇帝顺便刺探下军情,剩下的就是继续严防瓦剌再次偷关了。
也先得到了附近蒙古部族的牛羊支持,现在也不急于发生直接冲突。反正两路南下军队都输了,这么算起来知院阿剌那两万人输得更惨,都死伤过半了,那就等吧!
十月十五日,历史上本来应该在京师打了几天损兵折将拔营回塞北的也先还在紫荆关外,终于等来了朝廷议和使者。
紫荆关、居庸关两地大败达贼兵马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朱祁钰把议和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孙太后,没成想又被孙太后给扔了回来。
思前想后,朱祁钰还是不愿意接这个茬,直接召开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参加的扩大会议。
会议上,景泰皇帝陛下对于当前形势做出了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不断巩固边镇军队的建设,要加强军队武器的更新换代,要不断提高官军队伍的素质建设…….
景泰皇帝陛下指出,当今时代正是天下纷争不断的时代,境外异族亡我之心不死,朝廷内外无论贵戚官宦还是匹夫百姓,都需要本着爱国家爱民族的心态,随时做好为国家奉献生命的准备。对于朝廷官员中有些人搞形势主义,搞霸权主义,甚至当土皇帝的情况,要严厉打击,要坚决抵制…….
在营救太上皇帝陛下的问题上,景泰皇帝陛下坚持以朝廷大局为重,充分考虑太后、太上皇后意见……当即做出批示,命太监李永昌为紫荆关镇守太监,协助上皇迎驾钦差,即日赴任。
“陛下,既然已经任命了李太监为紫荆关镇守太监协助迎驾钦差,那这个迎驾钦差该定下来了。”胡濙做为礼部尚书,阁臣,这个时候只能硬着头皮出来提起迎驾钦差人员的问题。
皇帝陛下任命太后身边的大太监任紫荆关镇守太监这不是扯蛋吗?紫荆关又不是大同、宣府这种地方,什么时候配过镇守太监?
就算要配,也没有把太后宫里人派出去的道理。朱祁钰的做法什么意思瞎子都能看出来,皮球又踢回到太后脚下了。
李永昌这会收到消息,正苦着脸跟太后面前哭呢!可不是吗,真舍不得太后呀!
谁都知道这趟差出的凶多吉少。
如果顺利迎回太上皇帝功劳是迎驾钦差的,你一个紫荆关的镇守太监凑什么热闹?
那如果一不小心太上皇帝死在塞外了,协助迎驾的镇守太监有没有责任?呵呵,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去。
太后想甩锅,被景泰皇帝识破后直接把锅扣回了太后身边人的头上,想甩都甩不掉。百官很默契的认了,不管谁去做这个迎驾钦差都是有风险的,这可不仅仅靠着一腔热血就能把事情办妥的。
有了大太监李永昌做陪,这个扛锅的人就够了,捅的篓子再大也有人一起扛,这个时候迎驾钦差的机会谁都想争一争了。
“陛下,臣愿出使。”胡濙请缨。虽然一把年纪了,但身为礼部尚书义不容辞。
“启禀陛下,胡阁老身为四朝老臣,又是正统辅臣,身居尚书之位,不宜出使。臣愿代往。”这时,一人出班奏事。
杨善!
鸿胪寺掌寺,礼部左侍郎,杨善。
这厮真是命大啊!朱祁钰如是想。
要说起正统帝复辟,主力是石亨、曹吉祥、徐珵三人,而要说还有人出力就唯有这个杨善了。
吃着景泰帝的饭,干着砸景泰帝锅的第一人。很早就自荐出使塞外与也先洽谈放回正统皇帝的事情,出使回大明后更是不遗余力变卖家产私自与瓦剌联系,想尽一切办法迎回正统帝。
乍一听觉得这是个忠心臣子,可这货因为受到牵连早就该仕途止于永乐朝了,为什么能够混到景泰朝还官居鸿胪寺掌寺、礼部左侍郎呢?
无耻!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
就这货入了两次狱,可不是于谦那种被人陷害入狱的,更没有百姓、官吏去设法救助。
杨善本来只是靠着钻营混进了“靖难”阵营,因功得了个黄仪所引礼舍人的小官。然后在永乐元年被改为鸿胪寺序班,还是小官中的小官,
因为受到牵连没能迎来升官反而被抓进了监狱。
第一次因为无妄之灾开始牢狱生活的杨善万念俱灰,在狱中受到了狱友章朴的开导,因此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章朴为人有骨气、有思想,对于一代魔皇永乐大帝下令上缴和销毁方孝孺诗文一事持反对态度,私下藏了《方孝孺集》。
杨善以借阅为名拿到文集之后立刻向永乐朝廷告密,可怜好朋友章朴都没搞清楚状况就被永乐帝以“建文奸党”的罪名给砍了脑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这样,杨善因为揭发有功而官复原职。不久后又被永乐帝升为鸿胪寺右寺丞,到了洪熙即位后升为鸿胪寺卿。
要说这位杨善除了钻营之外,实际工作能力还真不咋的。宣德六年十月时就被“以典仪失职,为监察御史所劾,下行在都察院狱”,于是杨善又开启了第二次牢狱生活。
宣德皇帝相比较自己那个倒霉儿子正统帝真的对臣子们算是和善的,没下死手,只是关了杨善一段时间就给放了出来。虽然撸掉了杨善的职务,但还是给了他“免冠带视事”的起复机会。
于是,杨善又有了官复原职的机会并逐渐靠着混资历得到了提升。
如果说这些都还不足以说明杨善只是个惯会钻营、品性不良的小人,那么可以从家风中得到证明——杨善儿子杨容伪造中官笔迹,将宫里的金银借给前工部尚书吴中被人告发。
没有被连坐的杨善到了正统中后期终于靠着熬资历混到了礼部左侍郎,但仍然只负责鸿胪寺就很说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