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倭寇与达贼(1 / 2)

倭国自那个自号武曌的则天女皇帝赐名为日本后就一直沿用了这个称呼,学习中华文化的倭国人也知道倭和日本两个名字听起来哪个更好听。

日本,那是太阳初升的地方。倭……那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是玩打僵尸用的一次性消耗品大冬瓜吗?

对于要打倭国朝廷内外都是有排斥的,除了那群好战的武夫之外!即便是老一辈的勋贵也不看好对倭征战,真数落起原因来还确实头头是道。

倭国地处大明东北海域之中,如果要征讨必然要以舟船渡海。蒙元时何其强大,两度征讨都是全军覆没的结局。我大明何苦来哉要冒这个风险要东渡征讨?

大明自景泰年间重建水师以来,莫说倭寇少了,连倭船都难得见到几条了。也是难为了倭人,整条船上不见两根钉,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能乘那么几块破木头拼接而成的船…姑且称为船吧,他们怎么就敢乘那么个破船不远万里来大明劫掠?

还真是穷疯了。

十五世纪的倭国仍然是幕府时代,地方大名表面上对幕府将军恭恭敬敬,实际上就很难说了。而且底层百姓的日子也实在称不上是过日子,只能勉强算得上是活着吧!

当然,正统年间的大明底层老百姓也差不许多。虽然大明跟倭国比绝对算得上是地广物博,但那跟杂草一般的小老百姓实际上没有多少关系的。全世界都一样,耕田的吃糠咽菜,织布的衣不蔽体。

怀着对倭国女子技术的实践求索精神,朱祁钰态度坚决地要求大明朝廷准备对倭国的征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

“诸卿若有反对也简单,只肖将族中男丁尽数编入备倭军中,再有贼至皆由诸位的族中男丁负责应战便是。”

如果说其他的理由都有各种各样的反向理由,那么这一条无疑是绝杀。想要不征倭就要备倭,备倭就用那些反对征倭者的族人好了。

开什么玩笑,谁敢应承下来不用走到家都能被闻讯赶来的族人给打死在半道上,尸首都不能进祖坟,还要把他亲生父、祖给刨出来弃尸才能消了族人万千恨意中的一丝而已。

知道结果的文武百官再也没有了反对征倭的勇气,剩下来的只能是将征倭的工作做好,确保不会重蹈蒙元覆辙了。

蒙元两次征倭其实开始都非常顺利,第一次连同后勤人员一起也才三万出头人马,倭人刚一接阵就知道元军厉害,虽然劳师远征但是军阵严密调度有方,根本干不过。

只是一个晚上的时间,台风降临倭岛直接将三万多蒙元将士给送进了海里喂了鱼。

吃了这么大一个亏铁木真家的小儿子当然忍不了,第二次组织了十四万大军上千战船分两路杀向倭国。奈何没算好日子,两军会合上面耽误了时间又把时间拖到了六月份……

有了上次经验的倭军稍一接触死了百来号人就缩起来等刮风了,这个缩头乌龟的经验真是学到家了。几天后果然夜里又来了大风,结果十四万大军又不出预料的出了意外。

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是值得相信的。就算当日借不到东风,大不了说路上塞车冬风来晚了两天而已~

可惜了蒙元两次东渡十七、八万人口就这么折在了倭国连点浪花都没翻起来,最终成就了倭国“神风”的名号。

朱和尚将倭国列入不征之列难保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这自然灾害实在受不了。他倭人敢拿破木头拼个船就飘到我大明来抢劫,我大明官军不能拿生命去跟台风赌命哪!

“之前朕就说过,此次东渡远征需要安排大船单次运送三千官军登陆即可。舰船火炮压阵,三千官军登陆后占领要地固守三、两日等待下一波官军到达即可。”说是三、两日第二批援军就能到是有些过分了,以大明官军现在的配置,三千人应对倭军几天时间不会很难。

吸取蒙古两次东渡的教训,只要占领了滩头并建立阵地固守待援撑到大明第二批、第三批官军到达就可以了。官军从朝鲜登船后哪怕是仅仅摇撸日夜不停也能七日到达了吧?

“以我大明雄壮劲旅,三千之师足以对抗倍余倭人。”这个时代的战争都差不多,全世界的军队差不多都只有精锐才有成套的战甲、兵器可以使用,其他人别说趁手的兵器了,连训练一下队形几乎都是天方夜谭。

很难想像以三千精装大明官军使用强驽、硬弓向着冲上来的人群发射着重箭,间隙夹杂着火铳、火炮打响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战场上顿时弥漫着硫磺未能充分挥发的硝烟味道扰乱倭人武士的心神。

别说倭人能不能抵近拼杀了,就算近身了又能怎么样?按照这几年官军操练的不要脸打法,防守时必然会趁势撒出铁蒺藜、铺出拼成整块的地刺板做为防御的阻敌地带。

长戈可刺可劈,更有刀牌手在后面随时接应前出的弓弩、火器操手和长戈手后撤。倭人想拼刺,几乎就是白日做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海上只要留下一、两艘小号福船,一边巡游防止倭人水上断登陆军的后,一面开炮支援陆上作战,战局毫无疑问只能是一边倒的屠杀而已。

等待后续部队的意义更多的是进入腹心地带,需要更多的陆战力量去占领土地,攻打内陆城池而已。

按照 原定计划,陆续带上一些朝鲜人担任后勤服务人员并打打顺风仗,也能让朝鲜族同胞知道与宗主国的军事差距,早点自觉内附也能解决半岛上粮食缺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