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焱皇朝之军中统帅,历来为朝野所公认的,唯有恒王皇甫欲和,作为当世名将,恒王是有资格同其余诸国之将帅相媲美的,否则,在这大争之世,恒王如何能够以一人之力,护国三十年而不失?可他毕竟已是知命、垂垂老矣!若再无新锐干将出现,这偌大的国家,又该何去何从?
当然,素君并非没有考虑过其余六将,正如之前在天心湖上,其对右将军文义所说,先帝之一王六将,最为年轻者,当属卫将军皇甫无惧、左将军君安,但两人亦已过而立之年;况且,皇甫无惧其人,虽说智勇兼备,功勋也大,如今已入国公之列,但与当世名将相比,差距却也不小,全州之战,既见分晓!而君安此人,则为其君氏一族所累,常年镇守兴州之地,几无任何调动,若非有君适居中斡旋,恐怕早就被撤换了,如此人物,无论才干如何,君主岂敢放任其成为三军统帅!
另外之骠骑将军谢战,原车骑将军素空,虽不比恒王年迈,却也过了不惑多年矣;此二人者,谢战以勇猛着称,最大缺陷却是少谋;素空则更是经不起推敲,除了圆滑世故,可谓乏善可陈!让他们受命驻守一方,或许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但若要让他们统筹全局、开疆拓土,就连英明神武之先帝,也是不敢想象的。
中军将军李文,任职兵部尚书多年,虽说处事谏言越来越干练老辣,但也多了一些迂腐、少了一点军人之豪迈;历经丧子之痛后,李文表面上若无其事,实则聪明之人都知道,他在强撑,也在强抑心中怒火,但凡等到机会,定会不顾一切地强势复仇,至于他认定之仇人是谁,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至于右将军文义,原是素君心中之满意人选,其龄四十,比皇甫无惧和君安多了一份沉稳之余,亦未有太多羁绊,无非就是宠溺文伊月而已;智谋方面,比起谢战和素空,决然是远胜两人的;更重要的是,那种久经战阵之军人血性,文义一直不曾遗失半分,不然,双州之战爆发后,他也不会第一个谏言率兵驰援;可惜,在李演战死之后,文义开始意志消沉,居然萌生了辞官归养之意……尽管被素君劝服,但其心中仍有芥蒂,借故去了双州一趟,便迟迟不愿返程焱京,惹得素君心中,颇为不悦。
秦夜骤出,一战封王,无论是开疆拓土之功、亦或是经天纬地之才,皆是世间罕有!让素君烦躁难安之心情,瞬间宁静祥和下来,明眼人都知道,他厚恩于秦夜,是有意扶持其成为下一位之三军统帅,但天焱臣民不知道的是,素君心中一直有个忧虑,倘若谢战这等军中老将不服秦夜的话,如何是好?是故,怀着此等念头,素君惴惴不安地参与了朝会,在听到谢战愿意将其独子送往秦夜军中之时,那块悬浮在心之石头,总算落了下来,于是,素君才开心地召恒王三人到御书房密谈。
此刻又见谢战和秦夜两人互相以礼相待,素君难抑快意,眼中神采飞扬,开始指点江山。
“苏胤方死,国即生乱,足见西门厉之昏聩暴戾,已使西平朝野臣民难忍矣。倘若此时兴兵征伐,是否可以摧枯拉朽般,覆灭西平王朝?”
恒王一愣,不及思索,劝慰道:“回禀皇上,此举宜缓,昭武战事初定,五州军民之心尚需全力抚慰,倘若再起刀兵,于民不利;再者,诸国君臣之所以坐视我朝征伐昭武,不过是因其自陷战乱,一时无瑕南顾罢了,如果皇上此刻兴兵西征,意欲吞并西平,他国定然不会再作壁上观,届时我朝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之危局,实在于国不利;还有,西平内乱不止,我军正可借机养精蓄锐,贸然出兵,极有可能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最终事倍功半……是故,西征之事,老臣恳请皇上三思。”
谢战不语、恒王劝阻,素君热血沸腾之心境,似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意兴阑珊地看着秦夜。
秦夜起身,恭敬地行礼之后,缓缓说道:“禀报皇上,末将之意,筹备得当,或可西征。”
“什么?”素君三人同时失声,却是神情各异,素君惊中有喜,顷刻转为期许;恒王先是大惊,随后一声叹息;谢战则是满脸坏笑地看着恒王,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秦夜没有过多理会众人表情,继续不疾不徐地说道:“禀报皇上,末将之所以认为西征可行,缘于六点:首先、玉衡皇朝、无双皇朝与我天焱皇朝并无国土接壤,且相距甚远,就算想要染指西平战事,也只能仰天长叹、爱莫能助;而另外的北晋王朝,忙于备战永圣皇朝,更是无瑕西顾;其次、对于中玄皇朝,其使臣已然抵京,此次奉命而来,必以宗政辰为要,我朝大可以此逼其立盟,使其不可干预我朝之兵阵攻伐,盟约在手,再加中玄君权交替之机,其国君臣必定不敢觊觎我朝州郡;蒹葭密报,东极王朝新君有意同我天焱交好,共同制衡中玄,如此,中玄之患,暂时不足为虑;第三、同北晋王朝一般,永圣君臣忙于北晋战事,即使此刻回兵罢战,不过是在为下一轮大战准备而已;况且,永圣同我天焱一向交好,皇上亲姐、永圣皇后已然在京,皇上或可借此表明我朝西征之意,以探视听,最坏局面,邦交不行,即取兵道,左将军经略兴州多年,几无调动,正是兵强马壮之时,足可御敌;第四、西平王朝之西门皇族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百姓承受之徭役赋税过重,长期于水深火热中拼命挣扎,早已君民离心,外强中干矣,是故一朝有变,即失四州之地;而西平叛军势力混杂、难成大事,纵然目下气焰朝天,看似与西门皇族平分秋色,不过一时之强罢了,用不了多久,决然生出嫌隙、祸起萧墙;至于这第五个原因……”
秦夜说到此处,略作停顿,眼角余光中的恒王,依然面不改色地安坐如初,于是接着说道:“第五、昭武五州之地,界州有朱明和周静两位将军率两万五千余士卒驻守;仁州有赵昭、王羽和曹宁等数位将军领三万余兵马驻守,新任仁州州领君玉珩,虽到任时间尚短,但各种安民治州之举,极有成效;司马闯将军和白玄大人统两万三千人护卫昭兴,断然不会有失;剩下之文武、竹扶两州,兵力虽然不足,但林许将军和阳永将军亦是分领数千兵马留守,且已开始征募新兵,纵然昭武余孽敢趁机举兵进犯,也料无大碍;英郡王刚从两州巡视归来,皇上可向他了解详情,大体与末将所言不差;此为五州兵力部署大况,对于五州民心,相比昭武之暴政苛政,我天焱皇朝明告天下,免其十年赋税,民心自安;最后、双州七万雄师,追随恒王纵横西陲多年,且滞留双州整军日久,是该调回西境,为国建功了。”
“好,说得好,甚合朕意!不知秦王可愿统兵西征否?”素君激动地来到秦夜身旁,神采奕奕地说道。
“皇上所指,臣无不往。”
天焱皇朝之军中统帅,历来为朝野所公认的,唯有恒王皇甫欲和,作为当世名将,恒王是有资格同其余诸国之将帅相媲美的,否则,在这大争之世,恒王如何能够以一人之力,护国三十年而不失?可他毕竟已是知命、垂垂老矣!若再无新锐干将出现,这偌大的国家,又该何去何从?
当然,素君并非没有考虑过其余六将,正如之前在天心湖上,其对右将军文义所说,先帝之一王六将,最为年轻者,当属卫将军皇甫无惧、左将军君安,但两人亦已过而立之年;况且,皇甫无惧其人,虽说智勇兼备,功勋也大,如今已入国公之列,但与当世名将相比,差距却也不小,全州之战,既见分晓!而君安此人,则为其君氏一族所累,常年镇守兴州之地,几无任何调动,若非有君适居中斡旋,恐怕早就被撤换了,如此人物,无论才干如何,君主岂敢放任其成为三军统帅!
另外之骠骑将军谢战,原车骑将军素空,虽不比恒王年迈,却也过了不惑多年矣;此二人者,谢战以勇猛着称,最大缺陷却是少谋;素空则更是经不起推敲,除了圆滑世故,可谓乏善可陈!让他们受命驻守一方,或许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但若要让他们统筹全局、开疆拓土,就连英明神武之先帝,也是不敢想象的。
中军将军李文,任职兵部尚书多年,虽说处事谏言越来越干练老辣,但也多了一些迂腐、少了一点军人之豪迈;历经丧子之痛后,李文表面上若无其事,实则聪明之人都知道,他在强撑,也在强抑心中怒火,但凡等到机会,定会不顾一切地强势复仇,至于他认定之仇人是谁,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至于右将军文义,原是素君心中之满意人选,其龄四十,比皇甫无惧和君安多了一份沉稳之余,亦未有太多羁绊,无非就是宠溺文伊月而已;智谋方面,比起谢战和素空,决然是远胜两人的;更重要的是,那种久经战阵之军人血性,文义一直不曾遗失半分,不然,双州之战爆发后,他也不会第一个谏言率兵驰援;可惜,在李演战死之后,文义开始意志消沉,居然萌生了辞官归养之意……尽管被素君劝服,但其心中仍有芥蒂,借故去了双州一趟,便迟迟不愿返程焱京,惹得素君心中,颇为不悦。
秦夜骤出,一战封王,无论是开疆拓土之功、亦或是经天纬地之才,皆是世间罕有!让素君烦躁难安之心情,瞬间宁静祥和下来,明眼人都知道,他厚恩于秦夜,是有意扶持其成为下一位之三军统帅,但天焱臣民不知道的是,素君心中一直有个忧虑,倘若谢战这等军中老将不服秦夜的话,如何是好?是故,怀着此等念头,素君惴惴不安地参与了朝会,在听到谢战愿意将其独子送往秦夜军中之时,那块悬浮在心之石头,总算落了下来,于是,素君才开心地召恒王三人到御书房密谈。
此刻又见谢战和秦夜两人互相以礼相待,素君难抑快意,眼中神采飞扬,开始指点江山。
“苏胤方死,国即生乱,足见西门厉之昏聩暴戾,已使西平朝野臣民难忍矣。倘若此时兴兵征伐,是否可以摧枯拉朽般,覆灭西平王朝?”
恒王一愣,不及思索,劝慰道:“回禀皇上,此举宜缓,昭武战事初定,五州军民之心尚需全力抚慰,倘若再起刀兵,于民不利;再者,诸国君臣之所以坐视我朝征伐昭武,不过是因其自陷战乱,一时无瑕南顾罢了,如果皇上此刻兴兵西征,意欲吞并西平,他国定然不会再作壁上观,届时我朝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之危局,实在于国不利;还有,西平内乱不止,我军正可借机养精蓄锐,贸然出兵,极有可能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最终事倍功半……是故,西征之事,老臣恳请皇上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