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收到消息以后,赶紧安排人通知所有关口。这边准备好了,可迟迟没有见到人来,英国公等的花都快谢了。
朝堂这边在干啥,在争斗呗,就因为个这整整斗了一个月,这也没什么,晚几天嘛,可结果就是没有什么结果,还敲定不下来呢。
温体仁看不下去,于是提议先选个巡抚,去把山西接手过来,剩下的他们再慢慢吵。要是耽误了时间,等崇祯回来,他们的计划就泡汤了。这个提议受到了所有官员们的赞同。
又经过研究了几日,最终推出了钱谦益,由他前往山西暂代巡抚之职。这一做法搞的温体仁差点吐血。
这钱谦益本来这次可以入阁的,但被周延儒和他给联手阻止了,那这人心中对他俩自然是颇有微词。这次能前往山西那肯定就是这个原因了。大臣们至少觉得他去了不会成为内阁的走狗,日后还有操作的空间。温体仁和周延儒纠结一日之后,也就同意了这个安排,毕竟现在还是以大局为重的好。
他们不乐意,这钱谦益更加不乐意呢,去了山西那不就等于彻底没了入阁的希望?但所有人都劝他去,还说只是暂代,等选好新的巡抚就将他调回。他最终也就无奈认命了。
就这样,内阁又起草了几份圣旨,由钱谦益带着前往山西,无非就是任命他为巡抚,锦衣卫速速回京述职等。
然而,这个钱谦益走了几天以后就没了任何消息。等了一个月,一个消息也没有传回,也不知道到了没有?哪里有困难?这让官员们着急了。
他们又连续派了几波人去打探情况,一个回来的都没有。他们终于意识到不对劲了,这估计是山西抗旨了啊。钱谦益估计也凶多吉少了,还记得上次派去的人,直接就被射杀了。
这回怎么办呢?大臣们有点乱了阵脚。这时候还得看我们温大次辅的。温体仁眼睛一眯,那股子狠劲就上来了。他觉得现在要做的就是树立一下内阁的权威树立一下自己的权威,也为自己日后晋升首辅铺铺路。
他赶紧起草了圣旨称山西被义军占领,派遣陕西总督洪承畴前去平叛。
崇祯的突然离京,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可是没有皇权制约啊,所有官员们对权力的渴望瞬间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内阁职位的争夺,其激烈程度较之战场的厮杀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原来的四位内阁成员在各方势力的挤兑下莫名其妙地被排挤出局。随后的两个月,大明王朝竟然处在了一个无人做主的境地。这让得到消息的崇祯大为惊讶,看来这大明不光没有皇帝能行,没有大臣也可以正常运转的啊。
终于,在崇祯八年三月,新一任内阁成员得以选定,这也标志着此次党争暂告一段落。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此次内阁成员竟爆涨到了十一人之多,这次崇祯可是没有插手的啊!那历史上崇祯将内阁成员增加到十一人是不是也是被官员们裹挟着做出的决定啊。
新任内阁首辅叫做周延儒,乃是东林党人,此前在南京任礼部尚书。如今东林党在朝中不算是什么大党派了,无牛人可用,只能将这位老大人请来北京抢夺一席之地。周延儒为人随和,是个老好人,平日里最爱做的事情便是和当年的施凤来一样和稀泥。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所有党派最终能够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
而次辅温体仁则与周延儒截然不同。温体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硬派,且自称无党派之人,行事无所顾忌。以他的资历,本应坐上首辅之位,然而却受到各党派的强烈反对,最终只能屈居次辅之位。
内阁上台后,朝局算是暂时稳定了下来。那就按照以往的惯例,先得给大臣们谋取一些好处吧。周延儒将自己关在家里,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好处——山西。
这个想法在第二日的朝会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大臣们的大力支持。上次崇祯坑了他们一批工匠和苦力的事情,大臣们还耿耿于怀呢。此次正好趁着崇祯不在,将山西夺回来。这个朝会虽然没有皇帝参加,但也是要召开的,由内阁主持,把他们最近要施行的政策拿出来讨论一番。这样才能服众嘛。
定了基调,那接下来说干就干,内阁赶紧起草圣旨,取消山西军管区,重新恢复省制。他们得先拿着这个试试水,看看内廷会不会给盖章,要是不盖这个内廷也得趁着皇帝不在渗透一下。
圣旨送到内廷后,曹化淳拿着圣旨想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按照崇祯的交代,直接盖章。唉这个曹化淳的心思还是小了,要是给了崇祯,一定让大臣们出一次血了再给他们盖的。章盖完了,事情还是要和崇祯说一下的,他又派锦衣卫去通知崇祯。
大臣们一看这阵仗,心里乐开了花。这内廷还真是积极配合啊,那就赶紧下一步。挑选官员,准备去接手山西。
然而,这一下子又把朝堂好不容易达成的平衡给破坏了。山西乃是一块香饽饽,矿产丰富,锻铁工艺发达,还有着与蒙古那边的走私通道。各党派哪个不想将其收入囊中?于是,那个混乱的朝堂又来了。
也多亏了他们如此不团结,崇祯还真没有想到官员们对山西仍未死心。这要是当天就拿着圣旨去山西,还真说不定能唬住关口的锦衣卫和边军,放他们进去呢。当然,即使放他们进去也没有什么用,圣旨要是到了英国公那,他肯定不会相信。崇祯一般给山西传圣旨以前,都会先派密阁成员给英国公打招呼。
崇祯接到曹化淳的消息以后,先是愣了一下,他确实没有往这个方向想过。随后冷冷一笑,给山西传消息,都是假的,不要犹豫,谁敢去接手山西就直接扣下,安排去挖煤。又给曹化淳传了消息,做的很好,再接再厉。
英国公收到消息以后,赶紧安排人通知所有关口。这边准备好了,可迟迟没有见到人来,英国公等的花都快谢了。
朝堂这边在干啥,在争斗呗,就因为个这整整斗了一个月,这也没什么,晚几天嘛,可结果就是没有什么结果,还敲定不下来呢。
温体仁看不下去,于是提议先选个巡抚,去把山西接手过来,剩下的他们再慢慢吵。要是耽误了时间,等崇祯回来,他们的计划就泡汤了。这个提议受到了所有官员们的赞同。
又经过研究了几日,最终推出了钱谦益,由他前往山西暂代巡抚之职。这一做法搞的温体仁差点吐血。
这钱谦益本来这次可以入阁的,但被周延儒和他给联手阻止了,那这人心中对他俩自然是颇有微词。这次能前往山西那肯定就是这个原因了。大臣们至少觉得他去了不会成为内阁的走狗,日后还有操作的空间。温体仁和周延儒纠结一日之后,也就同意了这个安排,毕竟现在还是以大局为重的好。
他们不乐意,这钱谦益更加不乐意呢,去了山西那不就等于彻底没了入阁的希望?但所有人都劝他去,还说只是暂代,等选好新的巡抚就将他调回。他最终也就无奈认命了。
就这样,内阁又起草了几份圣旨,由钱谦益带着前往山西,无非就是任命他为巡抚,锦衣卫速速回京述职等。
然而,这个钱谦益走了几天以后就没了任何消息。等了一个月,一个消息也没有传回,也不知道到了没有?哪里有困难?这让官员们着急了。
他们又连续派了几波人去打探情况,一个回来的都没有。他们终于意识到不对劲了,这估计是山西抗旨了啊。钱谦益估计也凶多吉少了,还记得上次派去的人,直接就被射杀了。
这回怎么办呢?大臣们有点乱了阵脚。这时候还得看我们温大次辅的。温体仁眼睛一眯,那股子狠劲就上来了。他觉得现在要做的就是树立一下内阁的权威树立一下自己的权威,也为自己日后晋升首辅铺铺路。
他赶紧起草了圣旨称山西被义军占领,派遣陕西总督洪承畴前去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