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会敲定了对孔家的处理方略。
宫里的为政课也告一段落。
大明宫外,关于孔家在苏州府犯事的消息却在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孔圣后人里怎么就出来了这么些玩意,还下代衍圣公呢,简直污了这名头。”
“有辱斯文,这也太有辱斯文了!”
“事都见报了,孔家人怎么还没发声,就算是自己亲儿子,不好说逐出家谱的话,至少也得表个态吧,这也太不将王法看在眼里了吧。”
当报纸内的新闻彻底传播,发酵。
无论是好汉楼,华清池,又或是应天府内的各大书肆,酒楼里,无论是百姓,商贾,都对孔家之事颇为不屑。
谁能想到堂堂传承千年,儒学正统的孔家竟也能做出这等不要颜面,为了争名夺利甚至不惜构陷造谣,杀人灭口的丑事来。
经此一遭。
孔家的颜面可算是彻底扫地。
当然,也有知悉的读书人忍不住替孔家分辩两句的,但下一秒,他们就被一众人驳的闭上了嘴。
“话不能说的这么死,兴许只是一念之差呢。”
“哼,一念之差就能让死士暗害一名官员,要是认真了,那还不得无法无天?”
这些读书人会想到。
孔家丑闻登报,他们居然是和当今太子同一批次知晓的消息。
大多数人还以为。
这和往日一样。
已经是别的州府已经延期了的新闻。
朝廷都已经给足孔家体面,孔家居然还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自然就不能怪朝廷把它布告天下,让天下百姓共唾之了。
当然。
朝堂中与孔家关系匪浅的,自然也会抓紧派人向孔家通风报信。
只是,他们报信的速度。
又怎么可能会快过分布在整个应天府和凤阳府之间,六百里加急的锦衣卫密报专线呢。
而当锦衣卫信使携着今日份的大明日报,今日朝会事宜,及更早些御书房内,常升和朱标的奏对抵达凤阳行宫时,也已经是夕阳时分了。
“上位,应天府锦衣卫传信!”
凤阳行宫的汤池中,老朱正难得的与嫔妃打着“水仗”,听闻随侍的太监敲响殿门,方才还有些笑意的脸上立刻就乏味了下来。
毋需老朱多说。
看见他脸色变化的嫔妃立刻就明白了老朱的意思,颇有分寸的在一旁的宫女的伺候下换上衣衫,从另一边的殿门悄然退出去。
“进来吧。”
听见老朱相召。
随侍的太监这才捧着信使今日送来的密奏和日报入内,放在了趴在池边的老朱面前,替他擦干双手,再将报纸摊开。
而当老朱接过报纸,看见今日头条的一瞬,一双挤满了鱼尾纹的眼角都忽的舒展了几分。
这就是孔家的“结局”吗?
大手笔啊。
而当他看清其中的内容。
心中更是一阵唏嘘。
朱标安排宋濂牵头重新校订《官学》之事,他自然是知道的,对他而言,这是自家儿子积累名望,收拢天下读书人之心的一步好棋。
心里自然是支持的。
可之后,派道衍留守苏州府坐镇协调,而道衍与宋濂又分别请来了孔家北宗和战乱流落的孔家南宗,一同参与官学校订时,他就察觉到有些不对了。
就算要借孔家的名头。
不管是借孔家名望来捧,还是踩着孔家的声誉踮脚,给这部校定的官学的正统性背书,有曲阜孔家一脉就足够了。
何必特意找南宗孔家来添堵。
乃至于都弄出了一府读书人被造谣煽动,聚众暴乱的事来。
老朱还预想着常升要怎么将苏州府的局面收场,曲阜孔家居然就爆出了构陷杀官的丑闻?
要说其中没有猫腻,他朱字就倒过来写。
倒不是说他不相信曲阜孔家能做出这种事,毕竟这些读书人的“仁义道德”,他老朱早就勘破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