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事后再加恩赏。
田亩清丈的国策,粮税征收也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折扣。
堪称经典的问题解决方案了
这个案例,就该当收入东宫司库,当做以后给雄英讲政的范本。
“法子不错。”
“但姐夫有没有想过,这个法子能解决一次,两次,乃至三次的问题,往后屡犯呢?”
朱标手中的筷子终于停住。
目光看向常升,等待他的下文。
常升也没卖关子,一边又掰起了一块馍一边道:“论治标而言,姐夫的法子已然尽善尽美。”
“但这不是今日局面出现的根由。”
“关键还是一碗水端平,也就是公平的问题。”
“姐夫自己也说了,这些试科举出身的东宫臣属是名义上是太子门生,是自己人。”
“相较于六部五寺的臣属,他们定然更容易获得姐夫的青睐和倚重。”
“可姐夫有没有想过。”
“正因为他们是自己人,才更可能揣测上意,做出些“恃宠而骄”,“仗势欺人”的蠢事来。”
“说句僭越的。”
“不及早给他们定好规矩。”
“等到日后姐夫即位大宝,难道还要让这群自诩为姐夫心腹的东宫臣属再给雄英“找麻烦”吗?”
朱标终于是放下了筷子。
蹙眉道:“试科举只是权宜之计,至多再录一回,更替了北境官员,增补了朝中职缺,大略就够用了,试科举可停,不至于给雄英留祸患吧。”
常升知道,小朱大概是觉得他有点危言耸听了。
这倒也能理解。
小朱不是神。
怎么可能知道,仅洪武一朝,他们父子因四个大案,就诛杀了将近十万人。
就算被杀的官员只是其中一部分。
那其余被牵连罢官降职的呢?
除了少数人。
整个朝野上下说是换了两轮都不夸张。
算下来,只这两年的试科举,只怕还不够补一轮的呢的呢。
但这显然不能成为应付朱标的理由。
于是常升只浅笑着提醒到:“姐夫莫不是忘了,除了田亩清丈,明年,大明与残元,大理各有一战。”
身为太子近臣,直接参与处理奏书。
即便不知道明史,预备明年平南的动向也瞒不过他。
“与残元战果如何,不得而知。”
“平南却是不难的。”
“如此,需要更替的官员就要将试科举招录的人员吸纳一轮,更别提,朝廷确实也该更替一些已然年迈,精力不济的老臣了。”
“如此一来,姐夫可曾盘算过,试科举出身的官员将占据朝堂百官的几成之数?”
“若再让他们经营上十年。”
“姐夫可曾想过,他们将在雄英继位时形成怎样一股势力么?”
“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