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2 / 2)

贺煜走到写字桌前,仔细看起简宁转过来的屏幕内容。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把阿塔和简宁凑了一对,在评论里嗑生嗑死。

阿塔最初引起众人注意,是在K1高程测量的直播里,顶峰所有人都戴着氧气面罩,千人一面,只有在拍照的时候,才会摘下氧气面罩露脸片刻。

当镜头无意扫过顶峰下的冰岩时,阿塔只戴着防风围巾和护目镜,独树一帜地站在下方的路绳旁;有心的网友一眼就发现他的与众不同。

“他是谁?”

“他为什么不需要氧气面罩?”

“铁肺兄!”

评论里的互动开始频繁起来,有对登山圈小有研究的账号,说这应该是加德宝峰的向导,他们尼尔帕向导有些很厉害,在高原地区对缺氧环境的适应异于常人,不会有缺氧的不适反应。

这样的天赋异禀让网友们觉得好奇,有些八卦爱好者顺藤摸瓜地找到了宝峰的主页,在向导简介里一个个地找阿塔,希望可以对号入座。

宝峰主页的向导里并没有阿塔的信息,因为他是外籍,而且他平日里也只跟着简宁,不会单独作为向导协助客人。

然后有人看到简宁的简历,二十六岁,十五次K1登顶记录,多得有些夸张。

有人开始把简宁的简历凑在阿塔身上,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说怪不得直播的时候只是站在峰顶下一阶的路绳旁,一定是冲顶次数太多了,不屑。

贺煜看着评论,乐得合不拢嘴,阿塔为什么直播时候没上峰顶,因为峰顶一共也就不到五平方大小的面积,人多设备多,没挤上;等大部队开始回撤,阿塔才高高兴兴地爬上去,还自拍了张照片做纪念;阿塔甚至把自拍分别发给贺煜和简宁,附言:老板,这是我第一次白天上峰顶,帅吧?之前两次都是夜里到的,拍不出东西。

本来事情到这里也就讨论得差不多了,毕竟攀登八千米级别的雪山,是非常小众的极限运动,圈子不大,了解的人太少;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到过海拔超过五千米的地方,更不可能知道八千米死亡线上缺氧是什么样的体验,而在死亡地带不戴氧气面罩,又能轻松来去是怎样的天赋异禀,就很难成为讨论的热点。

巧的是,偏偏有人那天在加德医院急诊大厅遇到阿塔和简宁,甚至还远远地偷拍了张照片,理由很简单,简宁长得太漂亮。

那人直接把自己拍下的照片,贴在评论里,很贴心地模糊了其他人,只留了阿塔和简宁;然后说:我在加德医院遇到的人,是不是就是这位铁肺兄,下半身的着装一模一样;边上的帅哥像是他朋友,受伤了,他长得可真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