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寒时节是大喜(2 / 2)

书生剑气长 余墨一 1665 字 3个月前

这不,云家老二就是这么一个小娃。距离十月怀胎还有足足半个月呢,就等不及要降临这个世界了。

根据老一辈的说法,这种小孩由于在娘胎里呆的时间不足,先天气不足,不易养活呀。所以云家当家男人云华又是高兴又是担心,高兴的是第二个孩子总算要出生了,担心的是不知道这个娃会不会先天精气不足。

愁呀!

云华爱他的妻子,这是村里人都知道的,云华年轻时家里穷,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好在云华自己争气,在外读了几年书,在村里教书的先生走了后,作为村里唯一在外读过书的人,为了方便照顾卧床不起的母亲,云华也就留在了村里成了教书的先生。

云华的妻子黄氏是从几百里外的长安镇嫁过来的,也不知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反正最后黄氏是远嫁了过来,跟着云华一起吃苦受罪。

为什么说是吃苦受罪呢,因为在云家老大快出生的时候,云华都快揭不开锅了,还是黄氏的娘家从几百里外挑了米面蛋肉来给二女儿养身子,听说黄氏的父亲是手艺人,不能大富大贵,但至少也比云华家强。

其实,云华更为担心的是妻子,古时,女人生娃从来都是到鬼门关走上一趟。

更愁呀!

不知道是老天爷听到了云华心里的祈祷,还是邻村婆婆的经验发挥了作用,或者是黄氏及云家二娃的命好,顺顺利利的小娃就出生了。

孩子抱出来后,云华第一眼就看向了孩子的双腿之间,然后眼睛就笑成了一对月牙!

又是个男娃!云华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是:又是一个儿子,以后家里养的猪不用请外人帮着抬去卖了。

这个想法看起来可笑,但对于村下的人并不可笑。那时一般每家里一年也就只能养肥一两头猪,过年的时候把两头猪都送到山外卖了,买上三四颗甜甜的果糖或者一个糖人带回来给家里的小孩。

再给家里长期操持家务的妻子买双新鞋;钱多一些的还要给家里人每人买上一套好看的新衣服,这个年就算过得美美的了。

至于当家男人,也就算了吧,只要老婆孩子高兴,自己也就高兴了。

村里人是傻吗?猪不是有腿吗,可以赶着去山外呀,为什么要找人抬着,还享受一下老爷的待遇,虽说肯定没有老爷的轿子舒服。

洽洽相反,村里人都不傻,猪自己走到山外的话,称重的时候不就得轻上那么一点吗?要是运气还差一些,遇到聪明些的猪,知道自己走的是断送路给跑了,就亏大发了。

反正村里男人们的力气不值钱,也不在乎抬那么几趟,谁家没有求人帮忙的时候呢。

云华说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是个教书的先生。村里读书的娃不多,村里人大多也没钱送孩子读多少书。只要能识字、能写自己的名字、卖菜、卖粮还有卖猪能识得价钱就可以了,不至于因为不识字而少卖几个子儿。

所以,云华每天只有上午教村里的孩子识字,下午还得忙自家的农活。

说到村里的教书先生,有那么一丝奇怪。以前都是官府派人来作教书先生,先生学问大,还有官府发的响钱,这可是一件令村下人羡慕的差事。

可上一位老夫子突然就走了,也没给村里的人留下什么话,自此以后,村里就没有了先生!学生高兴坏了,大人可就有点愁了!

村下人没什么见识,但看着村上人家的孩子都读书,也就跟着送孩子读书了,想着,村上人见识肯定比我高,他们的的孩子读书,肯定有道理,那我的孩子也读书呀,万一读成了村上人不好吗?

当然还有一点内心的想法,可能他们自己都没留意,自己的娃和村上人的娃一起读书,自己离村上人也更近了一步。

剪完脐带,云华抱着自己的孩子很是高兴,家里虽说没多少钱,但也按着例子给帮忙接产的婆婆和其余人封了喜钱。

大寒时节天寒地冻,虽说没雪,但怕孩子冷着,云华把衣服解开,把孩子贴身抱着。

外面天寒,但心里热乎着呢!

看着略微有点瘦弱的孩子,满脸疲惫的黄氏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孩子他爹,你给他起个名字呗”。

云华因为是村里的先生,村里孩子大多都让云华起名,比如老大就叫云安,希望孩子平平安安过一辈子。

思索了一会,这个孩子出生在辰时,冬天太阳出得晚,正好是日出的时候,日出而远行,就叫云远吧。希望孩子以后能走得更远,至少要比爹娘走得远,能多多见识一下,总是好的。不是有位古人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

村下的人不敢奢求以后儿女后代能够高官厚禄大富大贵,更不奢望某一天能成为天上仙人,对于古村村下的人来说,这就好比蚂蚁想爬上夏国的五岳山脉一样。

可谁又能说五岳山脉山顶没有蚂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