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血战北崤道(2 / 2)

据战后统计,魏军八万人马中仅有四万人马成功逃至函谷关内,一万人马在绝望中选择了投降,而剩下的三万人马,则永远地留在了这片被火焰吞噬的土地上。

而蜀军方面虽然也付出了八千人伤亡的代价,但相比于魏军的损失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丞相诸葛亮得知前方战报后,立即派人告知田英,令中路人马段旭的两万鹰军、彭轩的一万龙军和赵广的一万神箭军待大火熄灭后,紧追魏军不舍,直到追至函谷关前三里地处安营扎寨,静待大军的到来,准备接下来攻占函谷关。

田英收到军令后,立即依令行事。

他命令士卒们打扫战场、救治伤员、扑灭大火,同时依照丞相的军令,安排中路人马准备追击。但追击并非盲目之举,他需要确保在追击的过程中,不会落入敌人的埋伏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此时,来自长安城的物资终于抵达。田英大喜过望,他亲自检查了投石车与火油陶罐等物资,确保它们都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随后,他下达了新的命令:“段旭、彭轩、赵广,你们三人率领鹰军、龙军与神箭军即刻追击魏军,务必将其赶至函谷关前三里处安营扎寨,静待大军到来。”

三将得令后,立即整军待发。

他们互相掩护、交替前进,沿途不断清扫魏军的残余势力。

对于那些愿意投降的魏军将士,他们秉持着宽宏大量的原则予以接纳;而对于那些顽抗到底的敌人,则毫不留情地就地歼灭。

经过一番激烈的追击与战斗后,他们终于来到了函谷关前三里处安营扎寨。

此刻的函谷关前已是一片狼藉与寂静,唯有远处函谷关内魏军营寨中受伤士卒传来的阵阵哀嚎声,还在提醒着人们这场战争的惨烈与无情。

段旭、彭轩与赵广站在新筑的营寨前,望着远处那座雄伟而险峻的关隘,心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有对即将来临的硬仗的凝重。

数日之后,晨曦初破,天际边一抹绚烂的朝霞如同希望之翼,缓缓铺展在广袤的大地上。

蜀主刘禅与丞相诸葛亮,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行进至函谷关之下,在离那雄关铁壁仅三里之遥的地方,扎下了坚固的营寨。

诸葛亮立于营前,羽扇轻摇,目光深邃如夜空,他深知此战非同小可,既要克敌制胜,又要减少伤亡。

于是,他嘴角勾起一抹神秘莫测的微笑,下令道:“故技重施,于函谷关前,再筑栅栏和高台。待一切准备就绪,我军便如猛虎下山,一举攻克此关!”

此言一出,全军士气大振,将士们纷纷响应,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田英主动请缨,他深知时间紧迫,不容有失。

于是,他迅速行动起来,将那些曾在潼关前默默付出、修筑栅栏与高台的民夫一一召集起来,他们虽非战士,却也是这场战役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些民夫们,脸上洋溢着坚毅与自豪,他们深知自己即将参与的,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一役。

在田英的指挥下,他们迅速而有序地开始了工作,利用现成的材料,将潼关前那些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栅栏与高台一一拆除。

那些曾见证过无数战斗与荣耀的木质结构,在众人的努力下化作了无数可再利用的建材,被一辆辆马车运载着,穿越尘土飞扬的战场,向着函谷关的方向疾驰而去。

工程启动的那一刻,整个营地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驱动,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民夫还是工匠,他们的心都被同一个目标紧紧相连——攻克函谷关,然后拿下洛阳,为蜀汉再次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