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城外,夜幕低垂,万籁俱寂,唯有星辰与月光交织出一片幽邃的天幕。朱桓所率的二十万大军,如同沉默的巨兽,静静地潜伏在西门之外,他们的呼吸似乎都与夜色融为一体,静待着那决定性的一刻。
而南门,陆逊与朱然率领的三十万大军亦是如此,他们深谙兵法之道,知晓此刻的隐忍是为了即将到来的辉煌。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西门与南门按计划点燃了火堆,城内却异常平静,仿佛一座沉睡的古城,对城外点燃的火堆毫无反应。这种静默,让朱桓等人心生疑虑,刺史周胤和教主欧阳仁为何迟迟不见行动。
一名身着紧身夜行衣,面覆黑纱的蒙面人,如同幽灵般穿梭于夜色之中,最终轻巧地跃上西门的城头。
他背负着手弩,眼神锐利如鹰,四周巡视一番后,确认无误,便从背上取下那冰冷的武器,瞄准城外,手指轻轻一扣,一支弩箭划破夜空,带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寒光,直射向吴军的营地。
弩箭落地,吴军士卒迅速上前拾起,只见箭杆上绑着一块细布,上面的文字明显是匆匆写就的密信,在微弱的火把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士卒不敢怠慢,连忙将密信呈送至前将军朱桓手中。朱桓接过密信,借着火光细细阅读,脸上的表情逐渐由疑惑转为惊喜。
只见细布上写道:“由于魏军重兵把守四门,偷袭无望,望朱将军施用疲敌之策,昼夜不息,擂鼓呐喊,虚张声势,使魏军不得安寝,待其疲惫不堪之时,再伺机偷袭城门,大军趁机破城而入。”
朱桓深知此计之妙,当即拍案叫绝,他迅速派遣信使,秘密通知大都督陆逊与左大司马朱然,按计行事。于是,青州城的四周开始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午夜交响曲”。
每隔一个时辰,便有鼓声轰鸣,喊杀声震天,仿佛千军万马正在猛烈攻城。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吴军的一场心理战。
他们利用兵法中的“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让魏军始终处于紧张与疲惫之中。而吴军主力,则悄然后撤十里,于营地中养精蓄锐,静待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朱桓还巧妙运用了兵法中的“围三缺一”之策,故意留北门不设防,以此作为诱饵,企图瓦解城内守军的斗志。这一招,既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是对兵法精髓的灵活运用。
在刺史程喜与护匈奴中郎将田豫的严密监督下,曹馥、吕翻、郭统和庞徽四位副将率领的魏军,不得不日夜坚守城头,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而,连续七天七夜的紧张备战,使得魏军将士身心俱疲,士气低落,他们的眼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锐利,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绝望,与此同时,其防线也渐渐显露出疲态。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那名蒙面人再次现身,又一支弩箭划破夜空,带来了新的指令——今夜丑时末,攻破西城门。
原来这个蒙面人正是魈影教派出的火堂堂主冯炜,周胤见连日来魏军在城头严密布防,还有士卒日夜不停地巡逻,四个城门也守卫森严,偷袭无法下手,更难以得手。
周胤与欧阳仁商议后,决定用疲敌之计来拖垮魏军。于是才有了请火堂堂主冯炜戴罪立功的想法。
冯炜对上次刺杀失手耿耿于怀,此次见有机会立功,将功补过,自然欣然愿意前往执行向城外吴军通风报信的任务,此任务对于冯炜来说,可谓轻车熟路,不费吹灰之力。
朱桓接到密信,心中激动不已,他深知,这一刻,便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他迅速调兵遣将,留下两万人马驻守大营,而十八万精兵悄悄地摸向西城门外,只待丑时一到,西城门一旦被攻破,便发起总攻。
同时,他也派人紧急通知大都督陆逊与左大司马朱然,一旦西门告破,他会率领吴军迅速攻占南门和东门,一旦打开南门和东门,他们便需立即率军从南门与东门突入,形成合围之势,彻底歼灭城内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