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公子献头(1)(1 / 2)

师父曾说段冉的通缉令不会贴满大街小巷。

一是为了方便岳雁谣行事,二是段冉身份特殊,朝廷并未大张旗鼓地通缉在临渊教看来也是合理的。

于是寂公子把袍子和面具收到包袱中……

虽然岳雁谣的样貌比段冉更加招摇。

但通缉犯公然在京城抛头露面也不合适。

所以,卸下部分伪装的岳雁谣雇了一顶带帘幕的轿子。

早上怎么进城,如今便怎么出城。

在心绪逐渐平和下来后,她开始策划献头的时机。

她不知道如公子的身份,但对方对她的试探却被轻松识破。

原因很简单,当今天下,想以智计进行预测和判断的人们大致分为两个流派。

其一为推演,其特征是注重实证。

其二是揣摩,其特征是注重动机。

如公子有一句话不仅是当着教主和幻公子的面说的,而且教主似乎之前并不知道,所以应该属实。

那就是他自己能够轻易仿制韦崇的手记,说明其对韦崇的手记十分了解,想必应该已读了很多遍,也向这位前朝的神捕学了不少东西。

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天下鲜有人能够同时精通推演和揣摩。

而岳雁谣虽没读过那本手记,但案件卷宗还是翻过,她知道韦崇的一些故事。

显然,韦崇是注重实证的推演派。就算他同时善于揣摩,似乎也不大愿意把揣摩的结论记录在案。

因此,熟读手记的如公子擅长的大概率是推演而非揣摩。

如公子虽然竭力地想要表现出对揣摩术的精通,但他对剑非的猜测还是太不准确。

如公子想当然地说什么剑非会因为自负而来京城的英杰会观战。

但和剑非交过手的岳雁谣很清楚地知道剑非和“自负”两个字绝无关系。

当时自己在协山径出手去抢锦盒,谁知这货在尚未出全力的情况下便想要扔下锦盒跑路。

若不是自己以其性命相逼,他也不会全力应战。

把自己的性命看得比胜负重要得多的人,怎么可能自负呢?

至于试探黄岐的一番话就更是毫无根据了。

猜测虽是揣摩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仅凭黄岐没有追问他那离奇的梦境,便认为剑非在京城实在太过牵强。

而且刺杀诸葛幽的大事在即,他居然平白把精力放在这些毫无根据的揣测上,显然是有别的目的。

那么,这个目的是什么呢?

真正善于揣摩的岳雁谣知道,对方在自己面前胡诌一通是为了留下一个心理暗示。

这样当“剑非”出现在京城的时候,自己才不会起疑。

就像自己当初利用剑非留下的伤口不同栽赃张大手一样。

如公子的身份也好,假剑非的身份暴露也好,都是钓出卧底的鱼饵。

可惜自己并不上钩。

虽然为了安全,自己长久以来只能和风云阁单向联络,但她相信真正的剑非压根就不在京城。

轿子一摇一晃地出了东门,在官道上行出数里,但周围的行人与马车逐渐稀少。

既然已经成功混出了城,岳雁谣打算在前面选个人少的岔路拐入便遣散轿夫。

忽然,她感受到了两道不同寻常的"风声"吹动了官道旁的树枝。

岳雁谣不禁掀开轿帘向上望去,却见两道背影一前一后,以卓绝的轻功跃过了官道。

靠前一人身着玄袍,靠后一人身着黑袍,手持一柄湛蓝色的宝剑。

官道上的其他人自没有岳雁谣的功力和听觉,因而对这两位高手的出现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