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阻碍重现(1 / 2)

“皇上,万万不可!”谢婉清脆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惊得众人皆是一愣。皇帝不解地看向谢婉,问道:“婉儿,你为何反对皇后的提议?”

谢婉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答道:“回禀皇上,皇后娘娘此举虽是出于好意,但并非长久之计。蛮夷贪得无厌,若此次轻易答应他们的条件,日后必将变本加厉,我大晋将永无宁日!”

赵皇后脸色微变,却很快恢复如常,柔声说道:“婉儿妹妹此言差矣,如今边关告急,若不及时稳住局势,一旦战火蔓延,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皇后娘娘说得对,但一味妥协只会助长蛮夷的嚣张气焰。”谢婉毫不退让,目光灼灼,“臣女以为,当务之急是查明蛮夷此次入侵的真正目的,再做打算也不迟。”

谢婉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皇帝。皇帝下令彻查蛮夷入侵一事,并派人前往边关安抚军民,暂时稳住了局势。赵皇后虽然心中不满,但也没有再说什么。

赵家倒台后,朝中势力重新洗牌。一直以来保持中立的李太师突然转变态度,对谢婉的改革措施表示了极大的支持。

“谢大人一心为国为民,老夫佩服不已,改革之事,老夫定当竭尽全力,助大人一臂之力!”李太师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向谢婉表达了支持,语气诚恳,态度坚决。

谢婉起初对李太师的转变感到欣慰,毕竟多一个人支持,改革之路便能平坦几分。然而,陆离和沈青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异样。

“李太师在朝中浸淫多年,老奸巨猾,此次突然倒戈,恐怕另有图谋。”陆离面色凝重,将自己的担忧告诉了谢婉。

谢婉心中一凛,问道:“你的意思是,李太师并非真心支持改革?”

“人心隔肚皮,谁又能说得准呢?”沈青在一旁说道,“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还是要多加小心。”

陆离点头表示赞同,并建议谢婉暗中调查李太师,看看他究竟在打什么算盘。谢婉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开始着手调查李太师。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谢婉等人却发现,事情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几日后,沈青带来了一封密信,脸色凝重地递给谢婉:“大小姐,我们查到李太师与邻国北燕的使者来往密切,而且……”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说道,“他还暗中与一些海外商人勾结,似乎在进行某种见不得光的交易。”

谢婉展开信纸,上面详细记录了李太师与北燕使者密会的日期、地点以及谈话内容。信中还提到,李太师曾私下与海外商人达成协议,将大晋的丝绸、茶叶等货物以低廉的价格售卖给他们,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而这些货物,最终都流向了北燕。

“原来如此!”谢婉恍然大悟,李太师表面上支持改革,实际上却在暗中资敌,谋取私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削弱大晋的实力,为北燕的入侵铺路!

“这个老狐狸!”谢婉气愤地拍案而起,“我绝不会让他得逞!”

然而,李太师的阴谋才刚刚开始。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撼动谢婉的地位,于是开始在朝廷中散布对谢婉不利的言论,试图削弱她的影响力。

“我听说,谢大人为了推行改革,不惜增加赋税,百姓苦不堪言啊……”

“是啊,我听说她还提拔了许多年轻官员,这些人毫无经验,只会纸上谈兵,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流言蜚语如同毒蛇一般,在朝堂内外蔓延开来……

流言就像春日里的野草,只要稍不注意,便会疯长,遮蔽住所有真相。谢婉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李太师深谙此道,他暗中煽动那些顽固守旧的官员,让他们成为自己手中的棋子。

“谢大人,这改革之事,需得循序渐进,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啊!”一位老臣站出来,颤巍巍地谏言,语气中却带着几分刻意。

“是啊,谢大人年轻气盛,做事难免欠缺考虑,还是应该多听听老臣们的意见。”另一位官员附和道,言语间满是轻视和质疑。

面对这些明里暗里的指责,谢婉并没有慌乱,她早已预料到改革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李太师的这些手段,不过是小儿科罢了。她淡然一笑,目光扫过那些反对者,语气坚定地说道:“诸位大人所言极是,改革的确需要循序渐进,但若是一味地畏首畏尾,只会让大晋错失良机!如今我大晋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困苦,边关战火不断,难道诸位大人还想抱着旧制苟延残喘吗?”

谢婉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那些反对者哑口无言。她深知,要想推行改革,就必须得到大多数官员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他们看到改革的决心和成果。

陆离一直默默地站在谢婉身后,看着她从容应对,心中充满了钦佩。他知道,谢婉面对的压力有多大,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份勇气和担当,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她的决心。

沈青则在一旁观察着那些官员的神色,将他们的反应尽收眼底。他知道,李太师的阴谋不会就此罢休,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见招拆招。

小主,

李太师看着谢婉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心中暗自恼怒。他原本以为,只要稍加挑拨,就能让谢婉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想到她竟然如此沉着应对,化解了他的攻势。

“看来,是我低估你了。”李太师眯起眼睛,心中暗自盘算着下一步计划。他知道,要想扳倒谢婉,必须找到她的致命弱点,给她致命一击。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朝堂上悄然展开,双方都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着决战的到来……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得仿佛凝结了一层寒霜。谢婉的一道奏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