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言论(2 / 2)

未来的文教院学术自由,前提是不能分裂国家和影响国家安全。

如果是后者,恐怕安全部门就会请大家喝茶了。”

“哈哈……”刘恢的话引来大家的一片笑声。

“文教院不该成为统治者的工具,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思维,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要有超越祖先的气魄和决心,任何学说都要符合当代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味用祖先的言论约束自己。”

刘恢的话可以堪称大逆不道,不过,在场的人却没人能反驳,因为他说的的确是实情。

这段话够在座的人消化一段时间了。

刘恢在大家惊愕的眼神中离开了,以至于大家还呆立当场。

不知过了多久。

“好。”

“这番话虽然不好听,但是犹如晨钟暮鼓。”刘洪并非迂腐之人,他长期在地方为官,深知百姓的不易。

到了辽东,刘恢的摊丁入亩让他大感意外。

郑玄捋了捋胡须,“哎,不小心收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学生。”

众人翻了翻白眼:

‘要点脸,刚才这话你敢教?你会教?’

“任重而道远。

我们也算开了历史先河。”管宁说道

刘恢也不想这样说,只是这个时代的人大部分太保守了。

思想保守是不利于发展的。

华夏几千年封建社会,汉朝其实还好,不算太保守,如果是明清,这番话说出来,基本死定了,那是一个动不动搞文字狱的时代。

在刘恢看来,自己为何非要迎合文化人?为啥不能改变文人?

刚回到办公室,国渊一身泥巴就进来了。

“子尼,你是滚到田里了?”刘恢打趣道

“殿下就不要嘲笑我了,刚回来,就赶紧汇报工作。”

刘恢依然倒了一碗豆浆给他。

“全部种下了?”

“种下了。”

“那就好,种了多少地?”

“总共种了7亩地。”

刘恢高兴的点了点头。

“师兄,这玩意儿今后就叫棉花吧。”

“好,一切听殿下的。”

棉花是他去年在青州郑玄的府邸,无意发现的,是郑管家种在府上的,管家心细,把种子全部收集起来了。

刘恢非常高兴,别人不知道,他太清楚了,这玩意儿简直是宝物。

不过,他知道,现在不能声张。

他私下给了郑管家两贯钱,对方高兴得嘴角都合不拢。

但是刘恢知道,整个辽东只有偏南方一点的沓氐、文县一带适合种植。

他把这任务直接交给了国渊去办。

国渊是个实干家,也是个老实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也是刘恢选择他担任农业司长的重要原因。

“今年的曲辕犁、水车和沤肥技术推广如何?”

说到这个,国渊就一脸郁闷。

“殿下,曲辕犁推广很顺利,因为大家看到了他的实际价值,效率提升太多了。

百姓非常聪明,很快都造了出来。

水车因为目前他们并不急需,下一步也会造。

沤肥技术很多人不信。

不过,每个村都有试验田,等到丰收时,那时他们就知道了。”

人都是这样,只有看到实际的东西才相信。

刘恢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