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谈高句丽。”
“殿下,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逃离扶余,进入沸流水流域《今鸭绿江支流浑江》,降服当地土着,称王为国,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这也是为何高句丽后来国王都姓高的原因。”
“高句丽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出兵灭卫氏朝鲜。
《地理志》记载:《玄菟郡……县三:高句丽,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今海城市一带》入大辽水》。
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
“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西迁玄菟郡的郡治所到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永陵南汉代城址》。”
“王莽之前的高句丽国在玄菟郡内时期,受朝廷封爵为高句丽侯。
光武帝册封高句丽国主为高句丽王,此时,高句丽一面遣使朝贡,一边劫掠边境。
高句丽内部管理开始学习大汉,和周边松散的部落联盟区别很大,高句丽采取步步蚕食的策略,逐渐把汉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大部分纳入高句丽范围,西进击扶余,北击沃沮,东扩靺鞨……”
“目前,高句丽有民超过20万,俨然已经成为辽东北方最大的威胁之一。”
刘恢听完后,“现在高句丽内部情况呢?”
“高句丽采用三权并存制,三权指的是王权、贵族权和相权。”
所谓并存,不仅仅是指同时存在,而是指各自同时存在。
在大汉,这三权也是同时存在,但后两者是完全依附于前者,在前者面前,后两者根本没有独立的地位可言。
但高句丽完全不同,三者更多是独立存在的,这和高句丽建国模式有关。
这就好像东汉一样,建国时,世家豪族贡献了大部分力量,建国后,自然会享受超然的地位一般。
程昱继续说道:“高句丽的官员分为十二级,分别是:
大对庐或叫吐捽《zuo》;
郁折,主管图薄;
太大使者;
帛衣头大兄,掌管国政《三年更换一次,称职的不受限制》;
大使者;
大兄;
上位使者;
诸兄;
小使者;
过节;
先人;
古邹大加。”
听到这儿,大家面面相觑。
“高句丽在设置郡的地方置太守,置宰于小的城邑,这些官员既是地方长官又是军事指挥官。”
“律法方面,高句丽吸收了不少大汉律法,和中原比较类似。
王位继承也是采取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则为补充”。
听完程昱介绍,最为感慨的恐怕是刘恢了。
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何高句丽能在复杂的周边环境中一步一步做大?
匈奴、鲜卑、扶余、沃沮、靺鞨、肃慎等一个一个消亡了,高句丽却在隋唐发展到巅峰。
这恐怕和他自身比较健全的社会制度有关。